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16:35 1

摘要:曾经,秦国的江山仿佛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塔基上是权力的博弈,白起作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军之一,曾是那座金字塔最坚固的一层。

前线的鼓角声早已散去,但一个名字却仍被后人念念不忘。

白起,这位曾让六国闻风丧胆的“杀神”,终其一生为秦国征战不息,战功累累,然而,结局却令人唏嘘。

年逾七旬、身患重病之际,他竟被赐剑自裁,孤独地倒在了前往战场的路上。

如此一位千古名将,为何会落得如此结局?是战功太盛惹忌?是政治斗争牵连?还是秦昭襄王本就心怀疑忌?

这一切,或许要从长平战后,那场君臣之间的信任裂缝开始讲起……

曾经,秦国的江山仿佛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塔基上是权力的博弈,白起作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军之一,曾是那座金字塔最坚固的一层

但他的辉煌始终离不开一个强大的“保护伞”——魏冉,这位丞相犹如黑暗中的灯塔,给了白起足够的庇护和支撑,帮助他从一个无名小卒跻身为战功赫赫的上将军。

当年,魏冉的每一项决策都深深影响着白起的军事生涯,初见白起时,他就洞察到白起那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凭借秦昭襄王的信任,力挺白起屡建奇功。

然而,任何政治体制中,权力永远是不断流动的,魏冉虽然凭借着强大的个人能力,牢牢把握住了朝堂的主动权,但也因此积累了过多的敌人,秦昭襄王也逐渐对他产生了警惕和不满。

当魏冉终于落马,失去了秦国朝堂的控制权时,白起的处境迅速恶化,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当魏冉被清除出朝堂后,白起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底气,军事才能虽令人叹服,但在政权斗争中,他却显得相当弱势,缺乏魏冉那样的政治手腕,更没有应对复杂朝堂斗争的能力

事实上,白起一直以来对战争充满信心,但他却忽略了在权力纷争中,君主和臣子的关系是如此微妙,当魏冉倒台,面对朝中权臣的暗流涌动,他只能感到深深的无助和孤独

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白起的未来似乎已经被历史的潮流所推定,他再也无法回到曾经那样的荣耀与信任中。

在长平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时,白起的名字仍然回荡在秦国的朝堂上,宛如一颗炸雷般震耳欲聋,那场战争,秦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取胜,赵国几近灭国,白起的功绩无法磨灭

然而,这样一场伟大的胜利,仿佛预示着什么,命运的转折已然开始悄然酝酿。

在长平之战后的胜利欢庆中,白起本应乘胜追击,继续推进他的军略,完成最后的“灭赵”大计,然而,秦昭襄王却突然做出了一个令白起愣住的决定,停止进攻并撤兵

白起无法理解这个决定,在他看来,赵国已无力再战,秦国的强大军力可以趁机攻入赵国的腹地,一举消灭这个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的国家。

战机无比关键,战场上那些烈火硝烟的残酷,仿佛让白起的每一滴汗水都凝结成了即将被点燃的火种,秦昭襄王的决断如同一场冷水淋头的暴风雨,将他的热血一瞬间冻成了冰块

此时的白起,像是被剥夺了所有动力的猛兽,静静地在沙场上凝望着远方,心中不禁涌起强烈的愤怒与不解。

为何在这个最好的时机,王命却被生生终止?

他曾经为秦国带来的所有辉煌,难道就这样被一纸命令掩埋?

更让白起感到困惑的是,尽管他在战场上杀敌如麻、屡屡获胜,但他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始终无法与那些文臣们相提并论。

每一次的军事决策,似乎总要经过文官们的深思熟虑,尤其是那位丞相范睢的建议,几乎总是站在了权力的中心,决定着秦国未来的走向

范睢这位深谙权谋的政治家,凭借其过人的智慧,一次次影响着秦昭襄王的决策,以冷静的战略眼光,劝秦昭襄王停止进攻赵国。

原来,范睢深知白起的威望,一旦赵国被完全消灭,白起的声望和功劳将进一步激增,这对于自己和其他权臣的地位是巨大的威胁

这些话语,无形中揭开了宫廷权力斗争的一角,原本的忠诚与信任似乎瞬间变得不堪一击,白起的军事眼光与范睢的政治眼光发生了剧烈的碰撞,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明显。

白起看着那些不懂战场的文官们,一次次从权力的巅峰上俯瞰着自己,心中的愤懑逐渐积压成一种无法发泄的情绪。

这一次,他并没有低头,而是做出了一个决绝的决定,拒绝再带兵出征,随即将自己锁在府中,以病为由,坚决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命令。

他的这一行为仿佛是一种反叛,一种表达不满和愤怒的方式,是对自己多年来忠诚与付出的回应。

然而,秦昭襄深知白起的价值与才能,虽心生不满仍不愿轻易失去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因此亲自前往白起府邸,解释为何没有继续进攻赵国

秦昭襄王的态度中充满了耐心与诚恳,但对白起来说,这一切似乎已没有意义,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立场,认为当前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出兵时机。

这场对话成了白起与秦昭襄王关系的分水岭,对于白起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争议,更是君臣之间信任的崩塌。

从此,白起在朝堂上愈发孤立,战场上也失去了往日的锋芒,秦昭襄王的信任开始动摇,而白起那颗忠诚的心也逐渐被现实所摧残

这一次“病中拒命”,不仅仅是白起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标志着白起与秦昭襄王之间深深的裂痕出现,他的命运似乎便被深深地锁在了那个无法解开的结中。

直到最后,秦昭襄王也没能理解白起的坚持,因为他始终认为,战争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战术与军事才能,更多的是需要远见与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

白起的直接与冲动,甚至在一些高层眼中变成了“居功自傲”的表现,秦昭襄王不再确信白起是他真正的依靠。

曾经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的猜疑与隔阂,战争的胜负,早已不再只是沙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多的是宫廷中的暗流涌动与权力角逐。

直到此时,白起终于明白,自己的忠诚与战功,在朝堂的权力游戏面前,竟然变得如此微不足道

功高盖主

当年,白起这位被历史铭记的军事天才,最终却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

曾经无数次,他带领秦军横扫四方、所向披靡,一次次大胜的战绩让他成为了秦国乃至整个战国时代的象征。

可是,正如任何一位身处权力之巅的英雄,白起的光辉背后,始终潜藏着一个深深的危机,他的声望与权力,最终成为了他不容忽视的“罪名”。

“功高盖主”,这是古代帝王最为忌惮的局面,秦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若没有一个稳固的君主控制着朝政,任何一位将军都可能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在白起眼中,他不过是忠心耿耿地为国家出征,而在秦昭襄王的眼里,白起的功劳无疑为自己的王位带来了隐形的威胁。

这种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明显,当秦昭襄王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也逐渐不容乐观。

年老的君主,深知自己能够维持多久的统治并不确定,在这个不确定的时刻,若白起再继续得势,若他继续为国征战,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还有无尽的风险

秦昭襄王虽然称王一国,然而在内心深处,却开始感到自己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

此外,白起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些曾经因他而成名的将领,现在或许已经悄然转向,权臣们在背后开始酝酿着新的政治棋局

白起虽然在军事上依旧无可匹敌,但他在政治上的孤立无援,却让他如同一颗没有根基的浮萍,可他终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心志,依旧尽力保护秦国,履行他作为将军的责任

即便是在年老体弱的时刻,他依然不忘为国家的未来考虑,不惜以自己的一切去换取国家的强盛。

为了秦国的未来,他曾几度冒着生命危险,踏上战场,带领秦军征服敌国,然而这一切,最终却并未换来秦昭襄王的宽容。

最终,随着白起身体状况的日益恶化,秦昭襄王做出了残忍的决定——赐死。

白起被传召回宫,手中握着那把冰冷的剑,命运的最后一笔,便是由秦昭襄王亲自签下的,

面对那把无情的赐死之剑,白起没有反抗

他并不害怕死亡,实际上,他对这命运的安排已经心知肚明。

在过去的岁月里,他曾为国家浴血奋战,也曾在沙场上浴火重生,然而当他终于站在了权力的巅峰时,却发现,这一切都未能抵挡住那个深深埋藏在背后的政治局势

白起的死,正是君臣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秦昭襄王虽深知白起对秦国的贡献巨大,但他终究选择了以一种冷酷而理性的方式,剖析了这一切,认为白起的死亡或许才是秦国未来稳定的保障

年过七旬的白起最终以剑自刎,孤独地倒下了,他的一生终究无法躲避“功高盖主”的悲剧结局

来源:冷秋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