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博会巨额投入,何时才能自我造血?进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4:03 2

摘要:如果只看热闹,重庆智博会从不失场面:重量级嘉宾、硬核新品、满馆人潮,城市品牌“出圈”的速度肉眼可见;如果往账本里看,财政与社会投入年年有增,签约与合作年年刷屏,光环背后也有压力与质疑。这是一组必须同时看见的对照:成绩可观,问题不容回避。更关键的是,今年是“十四

如果只看热闹,重庆智博会从不失场面:重量级嘉宾、硬核新品、满馆人潮,城市品牌“出圈”的速度肉眼可见;如果往账本里看,财政与社会投入年年有增,签约与合作年年刷屏,光环背后也有压力与质疑。这是一组必须同时看见的对照:成绩可观,问题不容回避。更关键的是,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疫情后经济复杂多变的一年——智博会的顶层设计是否足够清晰?市场定位与目标客群是否精准?年度目标、行动措施与策略是否一以贯之?每一届之后,有没有真正把经营情况、产出收益做过系统复盘,把经验教训“萃取成表”用于下一年的优化?这些问题,决定了这台“城市级IP”到底是年度秀场,还是年度引擎。

投入的“冰山”与“深海”:政府托底可靠,市场抬头仍需速度

自2018年创办以来,智博会的核心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托底与政府采购,承担总体策划、开幕式与论坛、场馆租赁、运营保障等刚性环节;社会化赞助、技术与实物合作近年有所起势,但结构上仍呈“头部亮眼、长尾偏薄”。这说明,智博会的公共品属性明确,政府托底是必要且合理的;同时也提示我们:要把“资金—权益—转化”的市场化闭环做深做实,让企业从“来参展”自然走向“愿投资、敢共建”。一句话——政府要稳,市场要进。

产出的多维价值:把“注意力”升级为“生产力”

智博会的“看得见”与“摸得着”,都在发生。其一,产业集聚加速:智能网联、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AIGC等赛道在重庆持续“冒头”,从技术首发到场景先行、从链主落子到上下游补位,“展会搭台、产业唱戏”正在从仪式化转为机制化。其二,技术转化提速:硬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实验室,形成“需求牵引—试点验证—规模复制”的通道,创新被看见,也逐步被用起来。其三,人才磁场成形:平台每年吸引大量技术与产业人才“用脚投票”,企业的“智改数转”有了更强的人才与工具供给,人、技、场的耦合度在抬升。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样子。

刀口向内的四重考验:从数据漂亮到结果过硬

其一,投入产出要穿透。“签约额”亮眼并不等于“落地好”,开工率、投产率、带动产值、就业与税收才是“硬通货”。部分项目推进不及预期,说明“签约—落地—见效”链路的穿透治理与问责闭环仍需加码。

其二,国际化要上台阶。国际展商与买家团占比、跨国首发与全球传播力仍有提升空间,要把“走出去+请进来”变成可复用的组织能力。

其三,公众参与要两条腿走路。场馆人潮不等于产业人群精准;既要科普“抬头见喜”,也要专业“抬手能配”,让市民看得懂、产业对得上。

其四,内容与机制要更专业。与其“大而全”,不如“少而精、链更深、问题导向、场景牵引”,让每一个论坛与展陈都直指痛点、直抵合作。

顶层设计与年度复盘:把“经验”写成“制度”,把“惯性”改成“进化”

要走出“热闹—归零—再热闹”的年度循环,必须在顶层设计与年度复盘上补齐短板。

定位与客群:明确“为谁而办、为何而来、带走什么”。政府侧要素配置与企业侧商业诉求,应在展前撮合中完成“配平”。

年度目标:不只设“参展与签约”的过程指标,更要设“12个月落地率、带动产值、招商入统、技术交易、人才引育”等结果型指标。

三张表三件事:展前建立供需画像表(谁要什么、谁能供什么);展中建立撮合推进表(会场撮合、闭门对接、备忘清单);展后建立落地督办表(里程碑、责任人、时间点)。每季度滚动复盘,红黄绿灯管理,问题清单化、责任到人、限期销号。

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复盘,方能精进。

从“输血”到“造血”:迈向“十五五”的作战图

平台化:把会期四天变成全年平台,打造“线上永不落幕”的供需中台,形成常年撮合、常年路演、常年交易;联动园区与基金、产业链与场景,跑通“大会—园区—基金—试点—复用”的闭环。

市场化:稳妥推进门票与服务分层、赞助权益包、数据与知识产品(产业年报、供需图谱、技术蓝皮书)、技术交易与跨境服务等增值模块,以小步快跑的A/B测试验证可持续收入。

国际化:与头部展会建立互访互挂、联合议程与双向买家团,扩大跨国企业首发与全球媒体曝光,把“重庆首发、全球首秀”做成品牌矩阵。

专业化:每届聚焦一至两个深坑赛道(如智能网联、低空经济、AIGC+制造),以问题清单牵引议题设计与展陈分区,让对接不跑偏、落地有抓手。

量化与透明:年度白皮书固定发布,关键指标公开透明,欢迎社会监督。透明是最好的治理,也是最强的公信力。

结语:热闹可以复制,机制才是护城河

智博会给了重庆一张被全球看见的名片,也把“注意力”源源不断带进来。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现场有多热,而是能否把流量转化为生产力、把曝光沉淀为产业力。当顶层设计更清、市场定位更准、年度目标更“结果导向”、复盘机制更硬、国际化与专业化更稳,智博会就会从“被看见的重庆”,走向“被选择的重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谋一时。迈向“十五五”,重庆需要“冷思考后的热行动”——把展会逻辑升级为平台逻辑,把政府托底升级为市场抬头,把阶段性爆点升级为可持续增长。当“输血”让位“造血”,当“曝光”落地“产出”,智博会就会成为这座城市新质生产力最强有力的加速器。

也想听听你的判断:你更看重“城市名片”,还是“产业实效”?哪些机制最该先动起来?欢迎留言,一起把这台“城市引擎”调到最佳状态。

来源:重庆国企改革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