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3岁才领悟:绝不能在小孙子面前,不小心说出这6句话,影响一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9:22 3

摘要:昨天晚上,我坐在儿子家的客厅里,手里拿着一份幼儿园的"特殊情况报告",上面写着我5岁小孙子张浩然的"异常表现":极度胆小、拒绝发言、害怕犯错、经常哭泣。

我叫张志明,今年63岁,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

昨天晚上,我坐在儿子家的客厅里,手里拿着一份幼儿园的"特殊情况报告",上面写着我5岁小孙子张浩然的"异常表现":极度胆小、拒绝发言、害怕犯错、经常哭泣

"张先生,您的孙子在幼儿园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老师问他问题,他就会哭。我们怀疑孩子可能受到了什么刺激。"园长的话还在我耳边回响。

更让我震惊的是,当我问浩然为什么不愿意在幼儿园说话时,这个平时和我最亲的小家伙竟然怯生生地说:"爷爷,我是不是很笨?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

看着孙子那双失去光芒的眼睛,我的心如刀绞。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这个当了一辈子老师的人,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用6句"不小心"说出的话,可能毁掉了我最疼爱的小孙子。

可是,我到底说了什么?

01

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

我儿子张建华和儿媳李雪工作都很忙,小浩然从3岁开始就主要由我来照顾。在我眼里,这个小家伙聪明可爱,是我的心头肉。

那时候的浩然活泼好动,什么都要试一试,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会用积木搭各种奇怪的造型,会拿蜡笔在纸上画出他眼中的世界,会模仿电视里的动画片角色。

我觉得很骄傲,经常对邻居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脑子灵活着呢!"

可是渐渐地,我开始"教育"他了。

作为一个教了30年书的老师,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孙子变得更好、更优秀。每当他做什么事情不够完美时,我就忍不住要指导他、纠正他。

那时候我以为,这就是爱,这就是负责任的表现。

02

记得有一次,4岁的浩然很兴奋地拿着他用积木搭的"城堡"给我看。那个"城堡"歪歪扭扭的,根本不像城堡,更像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积木。

当时我正在看新闻,被他打断了,心情有些烦躁。我看了一眼他的"作品",就随口说了一句话。

说完之后,我看到浩然的小脸瞬间垮了下来,眼中的兴奋光芒消失了。他默默地把积木收拾好,再也没有拿作品给我看过。

还有一次,浩然想要学画画,拿着蜡笔在纸上认真地涂鸦。他画了一个太阳,但颜色涂到了线外面,看起来确实不太整齐。

我当时想的是要培养他的认真态度,于是又说了一句话。

从那以后,浩然就很少主动画画了,即使画了也总是小心翼翼地问我:"爷爷,这样对不对?"

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多。浩然开始变得谨小慎微,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看我的脸色,生怕做错了什么。

03

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还以为这是教育成功的表现——孩子变乖了,变听话了。

直到有一天,邻居王阿姨对我说:"老张,你家浩然怎么变得这么胆小了?以前多活泼的一个孩子,现在见到人都不敢说话。"

我这才开始注意观察浩然的变化。

确实,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缠着我讲故事,不再兴奋地展示他的小发现,不再大胆地尝试新事物。

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静静地坐在角落里,要么发呆,要么小声地自言自语。有时候我听到他在嘀咕:"我做错了什么吗?我是不是又不乖了?"

这些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当时还是没有把这和自己的教育方式联系起来。

我甚至还安慰自己:可能是孩子到了敏感期,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不像小时候那么闹腾了。

04

转眼到了浩然该上幼儿园的时候。

我本来以为,有了小朋友的陪伴,浩然会重新变得活泼起来。可是现实却让我大失所望。

第一天送浩然去幼儿园,他紧紧抓着我的手,怎么也不肯松开。老师好不容易把他接过去,他就开始大哭,哭得撕心裂肺。

我当时还安慰自己,所有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都会哭,这很正常。

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浩然还是每天哭着不肯去幼儿园。老师反映,他在班上不和任何小朋友说话,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午饭时间,别的小朋友都在开心地吃饭聊天,浩然就静静地坐在那里,连饭都吃得很少。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他也不回答,只是摇头。

活动时间,别的小朋友都在玩游戏,浩然就站在一边看着,老师邀请他参加,他也是摇头拒绝。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月,老师终于忍不住找我们谈话了。

05

"张先生,浩然的情况很不正常。"班主任李老师很担心,"一般来说,孩子适应幼儿园最多需要两周时间,但浩然一个月了还是这样。他几乎不和任何人交流,包括老师和小朋友。"

"而且,他特别害怕犯错。"李老师继续说,"比如画画的时候,他会一直问'这样对吗?这样对吗?',如果我们说'再试试看',他就会马上停下来,眼中含着泪水。"

"还有就是,他的自我评价很低。有一次我夸另一个小朋友画得好,浩然就说'我画得不好,我很笨'。一个5岁的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听到老师的话,我开始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天晚上,我试着和浩然聊天:"浩然,告诉爷爷,你为什么不喜欢幼儿园?"

浩然低着头,小声说:"我害怕。"

"害怕什么?"

"害怕做错事情,害怕老师不喜欢我,害怕小朋友笑话我。"

"为什么会害怕这些呢?"

浩然想了想,然后说出了一句让我震惊的话:"因为我什么都做不好,爷爷你说过的。"

这句话如雷击一般打在我心上。我什么时候说过他什么都做不好?

06

当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努力回想着和浩然相处的这两年,试图找出我到底说过什么话让他有了这样的想法。

但记忆是模糊的,那些话对我来说都太平常了,平常到我根本没有在意过。

第二天,我决定更仔细地观察浩然,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线索。

我发现,浩然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看我的表情,生怕做错什么。当他想要拿玩具时,会先看看我同不同意;当他想要喝水时,也会先征求我的意见。

这样的小心翼翼让我心疼,但更让我困惑——我什么时候让他变成这样的?

直到那天下午,浩然想要用彩泥做一个小动物。他做了很久,做出来的确实不太像。我看了一眼,就很自然地开口了。

话一出口,我就看到浩然的眼神暗淡下去,小手停止了动作。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我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打击着这个孩子!

我开始回想起更多的细节,那些我"随口"说出的话,那些我以为是"教育"的话,在孩子听来却是另一种含义。

07

意识到问题后,我开始试着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但这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有时候话已经到了嘴边,我才意识到这又是一句会伤害孩子的话,赶紧咽了回去。有时候话已经说出口了,我才发现不对,但已经来不及了。

而且我发现,浩然对我的每一句话都异常敏感。即使我已经很小心了,他还是能从我的语气、表情中察觉到什么,然后变得更加紧张。

这让我意识到,伤害已经造成了,修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我开始学习如何和孩子正确沟通。我买了很多育儿书籍,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我才知道,5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我还咨询了儿童心理学专家,专家告诉我:"孩子的自信心一旦被破坏,修复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关键是要让孩子重新相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

08

在专家的建议下,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和浩然的互动方式。

当他拿作品给我看时,我不再挑毛病,而是先找出值得夸奖的地方。

当他做事情不够完美时,我不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温和地建议:"要不我们一起试试别的方法?"

当他害怕尝试新事物时,我不再催促,而是耐心地陪伴和鼓励。

这样的改变确实有效果,但进展很缓慢。浩然还是很谨慎,很害怕犯错,只是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

幼儿园的老师反映,浩然开始偶尔和小朋友说话了,虽然声音很小,但至少愿意开口了。他也开始参加一些活动,虽然还是很被动,但比以前有了进步。

我以为情况在好转,以为我们已经走出了阴霾。

可是一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问题远比我想象的严重。

那天是周末,我带浩然去公园玩。

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浩然也想玩,但他不敢上去,只是在旁边看着。

我鼓励他:"浩然,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吧。"

他摇摇头:"我不敢。"

"为什么不敢?"

"因为我会做错事情。"

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你不会做错事情的,你是个好孩子。"

浩然看着我,突然眼中涌出了泪水:"爷爷,您能不能不要再说那些话了?"

"什么话?"我困惑地问。

浩然抽泣着说:"就是那些让我害怕的话。妈妈说,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我才能不害怕。"

原来,儿媳李雪已经察觉到了浩然的问题,私下里和孩子谈过话。

"浩然,告诉爷爷,我都说过什么话让你害怕了?"

浩然犹豫了很久,然后从小书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妈妈让我把那些话都画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也不会害怕了。"

我颤抖着手接过本子,当我看到上面的内容时,整个人如遭雷击...

09

浩然的小本子里,用稚嫩的画笔记录着6幅画,每一幅画都配着一句话。这些话,正是我这两年来对他说过的:

第一句话的画面:一个小人拿着歪歪扭扭的积木,旁边一个大人摆手。配文:"这搭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都不像样子。"

第二句话的画面:一个小人在画画,颜色涂到了外面,大人皱着眉头。配文:"你看看你,连线都涂不好,太粗心了。"

第三句话的画面:一个小人想要拿玩具,大人指着他。配文:"你怎么总是要这要那的,一点都不懂事。"

第四句话的画面:一个小人在哭,大人在旁边。配文:"哭什么哭,男孩子动不动就哭,没出息。"

第五句话的画面:一个小人站在一群小朋友中间,显得很小。配文:"你看看别的小朋友多棒,你什么时候能像他们一样?"

第六句话的画面:一个小人低着头,大人在说话。配文:"你这样下去,将来可怎么办?"

看完这6句话,我的心彻底碎了。这些话,我确实都说过,而且不止说过一次。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教育话语,可是在一个5岁孩子的心中,它们却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浩然会变得如此胆小、如此缺乏自信。原来是我亲手摧毁了这个孩子的自尊心!

10

"浩然,爷爷对不起你。"我跪在孩子面前,眼泪止不住地流,"是爷爷说错了话,伤害了你。"

浩然看到我哭了,也跟着哭起来:"爷爷,我是不是很笨?我是不是让您失望了?"

"不,不是的!"我紧紧抱住他,"你不笨,你一点都不笨!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是爷爷错了,爷爷说了很多不应该说的话。"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这6句话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第一句话"这搭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都不像样子",让他觉得自己没有创造能力,做什么都是错的。

第二句话"你看看你,连线都涂不好,太粗心了",让他觉得自己做事不够好,总是有缺陷。

第三句话"你怎么总是要这要那的,一点都不懂事",让他觉得自己的需求是不合理的,不配得到关爱。

第四句话"哭什么哭,男孩子动不动就哭,没出息",让他觉得表达情感是错误的,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第五句话"你看看别的小朋友多棒,你什么时候能像他们一样",让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没有价值。

第六句话"你这样下去,将来可怎么办",让他对未来充满恐惧,觉得自己没有希望。

这6句话,涵盖了一个孩子自我认知的各个方面,当这些方面都被否定时,他怎么可能还有自信心?

11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开始了艰难的"修复"过程。

我告诉浩然:"爷爷说的那些话都是错的。你搭积木很有想象力,涂色有自己的风格,想要玩具是正常的,哭泣可以表达情感,你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你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我发现,要修复这种伤害比造成伤害难得多。浩然已经形成了负面的自我认知,即使我现在说他很棒,他也很难相信。

在儿童心理专家的指导下,我学会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当浩然拿作品给我看时,我会说:"哇,浩然的想象力真丰富!你能告诉爷爷这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当浩然做事情不够完美时,我会说:"没关系,每个人都在学习,慢慢来就会越做越好。"

当浩然想要什么东西时,我会说:"浩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很好。我们来看看这个东西适不适合你。"

当浩然哭泣时,我会说:"哭出来会好受一些,爷爷陪着你。"

当浩然和别的孩子有差距时,我会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节奏,浩然有自己的优点。"

当浩然担心未来时,我会说:"浩然这么棒,未来一定会很美好的。"

12

修复的过程很缓慢,但我看到了希望。

两个月后,浩然开始偶尔主动拿作品给我看了。虽然还是有些紧张,但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

三个月后,他开始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老师反映,他虽然还是比较内向,但明显比以前开朗了。

半年后,我带他去参加一个儿童绘画活动。当主持人问有没有小朋友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浩然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慢慢举起了手。

虽然他的声音还是很小,但他确实开口了:"我画了一个太阳,它很温暖。"

那一刻,我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这是浩然第一次在陌生人面前主动发言!

现在,浩然已经6岁了,虽然还不如同龄的孩子那么活泼,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开始有自己的朋友,开始参加学校的活动,开始对未来有期待。

13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

作为一个教了30年书的老师,我以为自己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但我发现,我对"教育"的理解是错误的。

真正的教育不是挑毛病、不是比较、不是否定,而是发现孩子的优点、支持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信心。

我用63年的人生,特别是最痛苦的这两年,才领悟到一个道理: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现在我经常告诉其他长辈:"我们绝不能在孙子面前,不小心说出那些伤害他们的话。我曾经说过的6句话,差点毁了我最疼爱的孙子。"

我总结的这6句话,每一句都有巨大的杀伤力:

"这搭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都不像样子"——这会打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你看看你,连线都涂不好,太粗心了"——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好事情。

"你怎么总是要这要那的,一点都不懂事"——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是不合理的。

"哭什么哭,男孩子动不动就哭,没出息"——这会让孩子压抑情感,不敢表达真实感受。

"你看看别的小朋友多棒,你什么时候能像他们一样"——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你这样下去,将来可怎么办"——这会让孩子对未来失去希望。

14

现在的我和浩然关系很好,但这种亲密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

每天接他放学时,我不再问"今天表现好不好",而是问"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

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再说"你怎么这都不会",而是说"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当他取得进步时,我不再说"还要继续努力",而是说"浩然真棒,爷爷为你骄傲"。

这样的改变让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浩然现在会主动和我分享他的想法,会在我面前毫无顾忌地笑,会撒娇要我陪他玩。

看到他重新焕发的光彩,我既高兴又愧疚。高兴的是孩子恢复了,愧疚的是想到自己曾经给他造成的伤害。

但我知道,这个经历也给了我们珍贵的礼物——我们学会了如何真正地爱对方。

15

现在我经常在社区里分享我的经历,希望能帮助其他长辈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我告诉他们:"我们做长辈的,往往以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实际上有时候是在伤害他们。那些不小心说出的话,在我们看来是正常的,但在孩子听来却是严厉的批评。"

"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人的评价。如果我们总是否定他们,他们就会真的相信自己不好。"

"我用63年才领悟到:真正的爱不是要改造孩子,而是要接纳孩子、支持孩子、相信孩子。我们的话语就像种子,可以在孩子心中种下自信和希望,也可以种下自卑和恐惧。选择权在我们手中。"

我的故事被很多人听到,也帮助了很多家庭。有些家长对我说:"张老师,听了您的经历,我们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发现确实说过很多伤害孩子的话。谢谢您的提醒。"

这让我觉得,自己的痛苦经历至少还有了一些价值——如果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免受语言伤害,我的反思就是有意义的。

我用63年的人生,特别是最后这两年的痛苦反思,换来了一个珍贵的领悟:什么时候学会爱都不算晚,什么时候改变都不算迟。关键是要有勇气承认错误,有决心改正错误,有耐心等待成长。

当我们真正学会了如何表达爱的时候,那些曾经的伤害就会慢慢愈合,那些美好的关系就会重新绽放。这就是我作为一个63岁的爷爷,想要分享给所有长辈的人生感悟。

爱本身没有错,错的只是表达方式。而这个表达方式,永远都可以学习,永远都可以改变。

来源:张老师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