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东薛氏这个家族挺特别的,他们不是河东(今山西西南部)的“原住民”,而是后来才搬过去的。东汉末年的时候,薛永跑到蜀地当了蜀郡太守,他们家就被叫成了“蜀薛”。后来蜀汉被曹魏灭了,薛永的儿子薛齐就带着整整五千户族人,从蜀地北迁到了河东郡的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一带),
河东薛氏这个家族挺特别的,他们不是河东(今山西西南部)的“原住民”,而是后来才搬过去的。东汉末年的时候,薛永跑到蜀地当了蜀郡太守,他们家就被叫成了“蜀薛”。后来蜀汉被曹魏灭了,薛永的儿子薛齐就带着整整五千户族人,从蜀地北迁到了河东郡的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一带),在汾河以南、黄河以东的地方扎下了根,这才有了“河东薛氏”。所以一开始,那些传统的中原士族有点瞧不上他们,甚至有点轻蔑地叫他们“河东蜀”或者“蜀薛”。
到了魏晋南北朝那段乱世,河东薛氏因为手里有兵,地盘又处在战略要冲,就成了各方势力都想拉拢的对象。他们很懂得经营自己,筑起了不少堡垒来自保,比如薛永宗垒(临汾垒)、薛强垒(薛通城)这些,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这段时间里,薛氏家族里做官做到五品以上的就有三百多人,还出了二十多个驸马,封公封侯的主要分支有三十多家,慢慢从地方上的豪强混成了一流的士族。
进入隋唐,河东薛氏迎来了最风光的时代。唐朝人柳芳讲关中的大姓“韦、裴、柳、薛、杨、杜”,薛家就排在里面。他们家尚武的风气很盛,出了很多能打的名将。
薛世雄是隋朝的名将,他的几个儿子薛万述、薛万淑、薛万均、薛万彻、薛万备,在唐朝初年都立了不少战功,被称为“敦煌薛家将”。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薛仁贵(属于其中的南祖房。不过,到了薛仁贵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以种田为业)。他骁勇善战,“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流传很广。征高丽的时候,他穿着白袍冲锋陷阵,唐太宗都说“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他的儿子薛讷也做过宰相,同样擅长指挥作战。
除了武将,薛家也出文官和文人。隋朝的薛道衡是著名的诗人,唐朝的薛稷不但是宰相,书法和画画也很有名。女诗人薛涛也是他们家的。
薛家和皇室的关系也很紧密。比如,唐太宗的女儿城阳公主就嫁给了薛瓘,他们的儿子薛顗后来袭封了河东侯,当了济州刺史。不过,薛顗在武则天准备称帝时,参与了琅琊王李冲的起兵,事情败露后被处死了。他的弟弟,也就是娶了太平公主的薛绍,也受到牵连死在狱中。到了唐中宗神龙革命之后,他们才被平反昭雪。
河东薛氏作为从地方豪强崛起的一流士族,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军事上的影响:薛氏家族以武力强宗著称,在隋唐之际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扩张中提供了众多的军事将领,为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薛仁贵等名将的战绩,不仅保卫了边疆,也提升了国家的声威。
政治上的影响:薛氏通过军功、科举(虽然早期更多依靠军功和门荫)以及与皇室的联姻,深度参与了国家治理。家族成员出任地方太守、刺史乃至中央高官者众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和中央的政令执行。
文化上的贡献:尽管以武起家,薛氏家族在文化上也逐渐崭露头角,出现了如薛道衡、薛稷、薛涛等文人雅士,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增添了光彩。
地方势力的代表:薛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方豪强势力向中央士族的转变。他们的崛起过程,也反映了隋唐时期社会阶层流动和权力结构变迁的一个侧面。
像所有历史上的门阀士族一样,河东薛氏也未能永远保持鼎盛。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和接下来的五代十国大动乱,给了这些依靠中央政权和传统门第观念的士族沉重打击。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薛氏家族也难以独善其身,许多族人可能在战乱中流散或衰落。
后来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寒门子弟有了更多上升通道,靠血脉和门第吃饭的士族政治基础逐渐瓦解了。河东薛氏虽然在后来的宋代乃至明代也偶有杰出人物出现(比如明代的理学家薛瑄),但已经不可能恢复唐代那种作为一个整体门阀望族的盛况和影响力了。家族的血脉和文化基因或许得以传承,但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河东薛氏最终也逐渐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总的来说,河东薛氏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家族。他们从被视为“蜀薛”的外来户,靠着武力和在乱世中的经营,硬是在讲究门第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拼出了一席之地,成了关西顶尖的大姓之一。他们家出了很多名将,也出了一些文人,和皇室关系密切,但也在政治风波中经历过挫折。他们的兴衰,很大程度上是和中国中古时期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来源:一只焉番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