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引关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3:13 2

摘要:2025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响彻云霄,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台湾同胞代表格外引人注目。

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抗战记忆从未褪色。

2025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响彻云霄,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台湾同胞代表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胸前的"台湾义勇队"徽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新党主席吴成典手捧的《台湾通史》扉页上"民族大义"四字力透纸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南投乡亲委托转达的抗战家书——这些生动的细节构成两岸共缅历史的时代注脚。

回溯历史长河,台湾同胞的抗战足迹清晰可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这是抗战期间唯一由台湾人组成的正规抗日武装。

据福建省档案馆藏《台湾义勇队抗战实录》记载,这支队伍转战浙闽沿海,先后参与金华保卫战、崇武海战等23次战役,队员从最初的37人发展到1945年的381人。

台北大稻埕出生的少年队员王克雄在日记中写道:"每当看见祖国海岸线,就想起被日寇强占的家乡淡水河。"这份跨越海峡的家国情怀,正是两岸共同抗战的精神纽带。

台湾岛内的抗日斗争同样可歌可泣。新竹关西的罗福星烈士在1913年发动"苗栗事件",临刑前留下"不死于家,永为子孙纪念"的绝命诗;雾社起义领袖莫那·鲁道率众抗击日军,其孙女高彩云在2015年接受央视采访时展示的祖传佩刀上,仍可见当年砍杀日寇的卷刃痕迹。

这些壮举印证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的论断:"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版图上的抗战坐标更彰显两岸血脉相连。出席本次纪念活动的台湾同胞祖籍地,恰似一部浓缩的抗战地理志:

洪秀柱祖籍浙江余姚,这里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吴成典家族源自福建泉州,1940年泉州港承担了60%的抗战物资转运;苑举正祖居山东临沂,台儿庄战役中台湾籍医生柯台山曾在此救治300余名伤员;来自贵州后裔的台湾代表,其先辈可能参与过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二十四道拐公路修筑。

这些交织着血与火的地理印记,构成连接两岸的精神图谱。

面对当前岛内某些势力篡改抗战史实的行径,两岸有识之士正在构筑真相长城。

台湾学者王晓波生前整理的《台湾抗日人物传》记载了1895至1945年间427位抗日志士事迹;大陆学者褚静涛在《抗日战争与台湾光复》中用日本防卫厅档案证实,台湾籍日军士兵有记录的逃亡事件达1867起。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纪念活动记者会上特别指出:"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受降仪式上,台湾民众自发悬挂的五千面中国国旗,就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抗战精神正转化为推动统一的磅礴力量。

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在纪念座谈会上展示的1945年《台湾新生报》创刊号上,"建设新台湾,捍卫新中国"的标题依然醒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收藏的台湾少年团抗战宣传画中,两岸儿童共擎火炬的图案与今时今日"两岸一家亲"的呼唤遥相呼应。

正如洪秀柱在活动致辞中所言:"从1895年乙未抗战到1945年光复,台湾同胞用五十年抗争证明——台湾人的灵魂永远是中国心。"

历史的回响总是发人深省。当纪念大会现场播放台湾义勇队老队员周青的采访录像,那句"我们当年为台湾回归祖国而战,现在年轻人更要守护这份完整"的嘱托,让在场两岸代表潸然泪下。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粉碎"文化台独"最有力的精神武器。

从台北中山堂抗战胜利纪念展到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台湾展厅,从两岸合拍的《台湾往事》纪录片到共编的《抗战家书》文集,共同的历史记忆正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八十载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两岸同胞对和平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回望,抗战精神犹如照亮海峡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携手破解政治难题,共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那些长眠在闽南抗日烈士陵园的台籍战士墓碑、珍藏在高雄眷村博物馆的大陆援台医生处方笺、镌刻在重庆抗战胜利纪功碑上的台湾地名,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真理:两岸同胞唯有铭记共同历史,方能书写共同未来。

来源:时光漫游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