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国:你愿意成为怎样的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5:37 1

摘要:在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作里,画中世界的人物将自己的社会分成了三个阶级:线条细腻,颜色饱满的“完成品”(Toupins,图平);线条粗糙,颜色没有涂满的“半成品”(Parfinis,帕尔菲尼);被凌乱的线条随意勾勒出的“草稿”(Reufs,罗夫)。“图平”们住在画中

在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作里,画中世界的人物将自己的社会分成了三个阶级:线条细腻,颜色饱满的“完成品”(Toupins,图平);线条粗糙,颜色没有涂满的“半成品”(Parfinis,帕尔菲尼);被凌乱的线条随意勾勒出的“草稿”(Reufs,罗夫)。“图平”们住在画中明亮宽敞的城堡内,掌权者蜡烛大帝将“帕尔菲尼”和“罗夫”赶到了荒野中任其自生自灭,不允许他们接触城堡内的完美阶级。

《画之国》(Le tableau),明喻了现实中的阶级差异,而当我们遥望“人上人”的生活,是否会想着自己也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或者毫无兴趣,宁愿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故事从一对恋人开始,“图平”阶级的拉莫和“帕尔菲尼”阶级的克莱尔相爱了,“跨越阶级”的爱情自然不受祝福,他们只能在夜晚无人的角落里互诉衷肠。拉莫无所畏惧,他在蜡烛大帝和其他“图平”面前大声质问:“凭什么一身华服就自觉高人一等?”拉莫提醒大家,画家也许只是暂时离开,他总有一天会来将画作全部完成,那时谁又是上等人呢。

画家为什么把自己的画作束之高阁,画了一半就没有继续完成呢,克莱尔决定找到画家,让他完成这幅画。

与此同时,在“图平”们的聚会上,众人发现了一个“罗夫”阶级,他叫高姆,只是想前来感受华丽城堡的生活,却被众人殴打到变形,被遗弃到草丛当中。第二天,高姆的同伴,布吕姆才在草丛里发现了他,布吕姆也想找到画家,“修复”自己的好朋友。

想要找到画家的角色可不止他们,“帕尔菲尼”阶级的罗拉也想知道为什么画了一半便放弃了,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里,除了森林、花园和城堡之外,还有什么未知的地方还没有被发现的。

拉莫、布吕姆和罗拉三人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河边,他们打算顺流而下去森林的深处,世界的“尽头”寻找画家。

穿越森林,来到了一团满是迷雾的区域,身体变得轻盈了起来,再往前一跃居然跳出了画布来到了画家所在的现实世界。这里堆积着画家的画作,罗拉无意间进入到了另一幅画中,这幅画硝烟弥漫,绿色和红色的军队每天从日出开始互相攻击,直至日落,再周而复始。红色军队里的士兵马尚达厌倦了无止境的战争,他听说了罗拉的故事,也决定跟着他们一同去找画家。

四个人在画家的画室里开始了冒险,他们扯开覆盖在画作上的布,看到了裸女、小丑和自画像。这些画中的角色告诉四个人,通常画家会将画中的所有细节一一展现,却不知为何这次留下了一个未完成的作品,他们在裸女的邀请下,进入到了画中的威尼斯,企图寻找到关于画家的线索。

寻找画家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探寻,这也是人类最常问的问题, “我从哪里来”。四人小队穿梭在画家留下的各种画作当中,询问每一个画中的人物,还要一边躲避死神的追杀,游历了画中的各个地方依然没有发现画家的踪迹。最后决定依靠自己动手来“完整”自己,他们把画室里留下的颜料和画笔搜集起来,准备带回自己的世界当中,士兵马尚达用颜料将绿色和红色的士兵涂成了紫色,以此来消弭大家的纷争。高姆和布吕姆,则迫不及待地往自己身上进行创作,从草稿变成了完成品。

高姆和布吕姆的“蜕变”,惊艳了所有“图平”阶级,成为了受到追捧的人,因为新鲜的颜料让他们看上去更好看。带回来的颜料,重新将所有人装饰了一番,都成为了一幅完成品的样貌,这大大削弱了蜡烛大帝的权威,让他一时无法接受。

克莱尔苍白的脸庞也在拉莫的细心创作下有了色彩,她不用终日活在幻想当中,想象着自己拥有姣好的样貌,而是拥有了变成自己喜欢样貌的条件。

正当所有人都忙于用颜料完整自己时,罗拉再一次走出画作,她走出画室终于见到了画家本人。面对质疑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一幅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幅精雕细琢的油画美。”所以为什么要忙着把自己包装成另外的样子呢?

寻找画家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相处。处在多数一面的群体,总是天然地认为自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将与自己不同的存在认定为是异端,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升华成是对自我的重新塑造。

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

结尾处,所有人都按自己的喜好用颜料重塑了自己,也有罗拉这样并不在意改变自己,而是将目标投向了对外的探索,她想去穿过草地去看看大海的模样。

起初,《画之国》的剧本并没有限定画面风格,考虑到剧中人物需要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把风格限定到抽象画派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主要参考的画家有夏加尔、马蒂斯、德朗、博纳尔。电影中画家正在创作的作品还有印象派的影子,更有后期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构图平面,明暗对比强烈,脱离对现实的模仿,“主观化的客观”为剧情和主题服务。

在现实的美术创作中,确实存在一种“未完成完美学”。这当中,以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le non finito)或罗丹的“未完成美学”(l’esthétique inachevé)十分有名。 他们认为,未完成的作品可以激发观者的想象力,还能强烈地传达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态感。

罗丹的作品《思虑》(Thought,1990),副标是”未完成的卡蜜儿肖像”(Unfinished Portrait of Camille Claudel)。这件雕塑像是一颗头突兀地黏在一块大石头上,神情凝重,似是千头万绪但沉默不语。“未完成”或许是必须的,顺着卡蜜儿的眼神凝视底下的一身粗糙笨重,似是罗丹无法对她精心雕琢的遗憾。

大卫的《未完成的拿破仑肖像》(portrait inachevé de Bonaparte ,1798),画作只完成了人像肩部以上的部分,能够直观感受到拿破仑所处的时局,变幻莫测,并不能让他长时间配合画师完成画作,似乎也平添了一丝紧张感。

来源:晟锐碎碎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