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旦查出心脏衰竭,这几件事快停下,心脏可能承受不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5:4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说一说健康

编辑 | 说一说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心脏衰竭最怕什么吗?不是怕冷,不是怕累,是怕你“明知不对还硬上”

有时候,心脏就像一个被用坏的小马达,本来只想喘口气,结果你非得拉它去跑马拉松?好家伙,出事不出奇!

有些人觉得最近怎么老是喘不上气,上个楼就像爬了珠穆朗玛峰,还以为是自己太胖。

嘿,醒醒吧!这可能是心衰的信号灯已经在红红闪烁了!

心脏衰竭,不是心脏“罢工”,而是它累到“打工都不想打”了。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听起来挺吓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心脏打出的血不够用了。

它不是突然“咣当”一下倒地不起,而是慢慢地、悄悄地偷走你的健康。

你可能觉得只是“有点累”,它却已经在背后“加班加点地罢工”了!

1、别硬撑着“动如脱兔”了!

有些人,一边查出心衰,一边还在跳广场舞、爬山、健步走,走得比年轻人还带劲儿。

你这是锻炼?你这是“逼心脏辞职”啊!心衰患者要适度活动,但适度≠拼命,医生说能动多少就动多少,别自个儿“加戏”。

2、别贪嘴,尤其是咸的!

“我这点盐又不多!”——对不起,心衰患者的心脏表示:“我真的吃不消!”

钠摄入过多,会导致水潴留,水潴留会加重心脏负担,结果就是——肿、喘、住院三连击!所以,咸菜、腊肉、泡面这些“重口选手”,该告别就得告别!

3、别以为“水多身体好”,喝太多,心脏遭殃!

说实话,“多喝水”这事儿,不是万能解药。

对心衰患者来说,水喝多了,不是补身体,是“灌心脏”!心脏已经干不动了,你还让它接水送水跑断腿?它能不罢工吗?

4、“抗生素+止咳药”一把抓?小心药物反伤心!

有些人感冒就开始“药药切克闹”,各种药往嘴里塞,结果感冒没好,心脏先崩了。

尤其是某些非甾体抗炎药、钠含量高的止咳药水,对心衰患者简直是“隐形炸弹”!用药前,必须问医生,不然就是“自己开车撞自己”。

5、别熬夜!别熬夜!别熬夜!(重要的事说三遍)

你以为你在追剧,其实你心脏在“通宵加班”。

熬夜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飙升,血压升高,心脏像开挂了一样累!查出心衰后还熬夜,就像在心脏上点了根烟——“自燃”预警!

第一,少盐少油少刺激,吃得清淡点,心脏才不会“爆炸”

第二,活动要适度,别想着“练出个新心脏”,咱们是养它,不是榨干它

第三,定期复查,跟医生“保持联络”,别当甩手掌柜

第四,睡觉要早,情绪要稳,别老气鼓鼓地“气到自己心跳加速”

别以为心衰就是“慢悠悠慢慢拖”,它发起狠来,能直接送你进ICU!

数据显示,心衰患者五年死亡率高达50%,这数据比某些癌症都“猛”!所以一旦确诊,别犹豫,立马对生活方式动手术!

第一斧:规律服药,别断,别停,别自己调剂量!心衰的药,不是“吃几天就好”的感冒药,是“长期抗战”的好搭档!

第二斧:体重每天量,一天胖两斤不是胖,是水肿要来了!

第三斧:情绪管理很重要,别生气,别激动,气急败坏只会加快心衰进度条!

“妈,你吃点好的,不要忌口了!”——乍一听挺孝顺,心衰患者听完只想翻白眼!

“爸,你多走走,锻炼身体!”——听着积极,其实让心脏“累上加累”!

真正的孝顺,是按医生说的去做,而不是按自己心意乱安排!

心衰不是“判死刑”,但你要是还在“我这没事,扛得住”的自信中迷路,那它可就真成了“催命符”。

科学治疗+合理生活,咱就能把心衰变成“慢慢走”的朋友,不是“突然袭击”的敌人!

别让你的心脏在你“作”的路上走到了极限!

今天咱说了这么多,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心衰不是吓唬人,但你得把它当个“事儿”来看!

你照顾好它,它就多跳几年;你不拿它当回事,它可能突然就“罢工”给你看!

好啦,说到这儿,咱们今天的健康“脱口秀”就收工啦!如果你看完觉得“嘿嘿,笑着笑着就学到了”,那我就没白写!

要是你身边有人也查出了心衰,别犹豫,把这篇文章甩给TA,就当是“心脏间的关爱”!咱们下次继续唠,别熬夜,早点睡,心脏说谢谢!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 760-78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版)》. 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2022年12月.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12): 1051-1068.

来源:说一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