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1.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年第40卷第3期,《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明杰等。2. 《中国肿瘤临床》,2022年第49卷第12期,《我国胃癌高危人群筛查现状与挑战》,作者:李红等。
参考文献
1.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年第40卷第3期,《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明杰等。
2. 《中国肿瘤临床》,2022年第49卷第12期,《我国胃癌高危人群筛查现状与挑战》,作者:李红等。
医生的办公室里,摆着两份病历。
两位患者,年龄相仿,都是50岁出头的男性。
第一位患者,来自城市,工作稳定,生活习惯良好,每年都会进行胃镜检查。
这次,他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发现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医生建议他立即进一步检查,结果确诊为早期胃癌。
幸运的是,癌变尚未扩散,仅通过微创手术就完成了治疗。
术后,他恢复良好,继续过着正常的生活。
第二位患者,来自农村,务农为生,胃疼十几年了,但一直忍着,靠止痛药和偏方缓解。
直到最近吃饭时频繁呕吐、体重骤降,他才不得不前往医院。
检查结果令人震惊——胃癌晚期,癌细胞已广泛扩散。
医生告诉他,手术已经无法根治,只能进行姑息治疗。
为什么,同样是胃癌,结局却如此不同?
在医生的圈子里,胃癌常被称为“穷癌”。
这并非歧视,而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更高,贫困群体患病的风险更大,而且往往确诊时已是晚期。
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胃癌的死亡率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
而在贫困地区,胃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30%,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50%以上。
为什么贫困人群更容易得胃癌?又为什么更容易晚期确诊?
胃癌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它大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慢性胃炎→2.萎缩性胃炎→3.胃黏膜肠化生→4.不典型增生→5.胃癌
这个过程可能长达10年以上。
但问题在于,早期胃癌几乎没有症状,或者症状极为隐匿,仅表现为轻微的消化不良、胃胀、食欲减退等,容易被忽视。
而对于贫困群体来说,就医成本高、健康意识薄弱、医疗可及性低,导致他们往往在出现剧烈疼痛、呕血、吞咽困难时,才不得不去医院。
此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
胃癌与“贫困”的关系,不只是收入问题,而是涉及更复杂的社会因素。
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传统饮食习惯往往以腌制、熏烤、重盐食物为主,比如咸菜、腊肉、泡菜、烟熏鱼等。
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在胃内可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长期摄入会大大增加胃癌风险。
一个值得警惕的事实是:中国胃癌高发区,往往也是腌制食品消费量最大的地区。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诱因之一。
研究发现,贫困群体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远高于城市居民。
主要原因包括:
· 家庭卫生条件较差,餐具共用、口口相传食物的习惯,使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
· 缺乏正规的Hp检测和治疗,很多人在感染后没有进行根除治疗,长期感染导致胃炎、胃溃疡,最终增加胃癌风险。
数据显示,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胃癌风险比未感染者高出约4倍!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定期体检(尤其是胃镜检查)已成为常规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但在贫困人群中,“没钱看病”的观念根深蒂固。
他们往往只有在病痛无法忍受时,才会被迫去医院。
这种就医模式,使得胃癌的早期筛查几乎难以实现。
胃癌的发生,并非不可逆。
真正的关键,是如何在疾病尚未恶化前,进行有效的干预。
减少腌制、熏烤、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比例。
维生素C可以抑制亚硝胺的合成,有助于降低胃癌风险。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全家一起检测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分餐制、使用公筷是简单有效的预防方式。
对于胃癌高危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胃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每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早期发现的胃癌,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
胃癌被称为“穷癌”,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群体注定要承受疾病的苦果。
真正的“贫困”,是经济上的拮据,更是对健康的忽视、对疾病的无知、对早期预防的漠视。
很多时候,真正让人陷入病痛深渊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健康的被动放弃。
健康,不应成为一种奢侈品。
它不该属于少数人,而应该成为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基本权利。
如果经济条件有限,我们至少可以从改变生活习惯做起,减少烟熏腌制食品的摄入,注意饮食卫生,主动筛查幽门螺杆菌,并在出现胃部不适时尽早就医。
这些小小的改变,可能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长度。
或许,你身边的家人朋友,正在经历胃部不适却不以为意。
或许,你自己,也曾忽视过身体的小小警告。
今天,是否可以做一点改变?从关注自己的胃健康开始,给自己一个更长久、更安心的未来。
来源:普外科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