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高三教室,总飘着文言文字词卡片的沙沙声。“老师,‘属’字到底有多少个意思?”“翻译这句时‘所以’要不要拆开译?” 学生们的疑问像散落的珍珠,亟待一条主线串联。事实上,文言文复习就像带领学生穿越语言丛林,需要 “扶着走、推着走、领着走” 三原则护航 ——
清晨的高三教室,总飘着文言文字词卡片的沙沙声。“老师,‘属’字到底有多少个意思?”“翻译这句时‘所以’要不要拆开译?” 学生们的疑问像散落的珍珠,亟待一条主线串联。事实上,文言文复习就像带领学生穿越语言丛林,需要 “扶着走、推着走、领着走” 三原则护航 —— 扶着,是手把手教方法;推着,是严抓落实不放松;领着,是锚定高考方向不跑偏。正如叶圣陶所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三个原则,正是破解文言文复习难题的 “得法” 之道。
对于大部分高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拿下这个重点呢?笔者的体会是,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教师要像工匠带徒弟,从一笔一划教起。教积累时,可把《屈原列传》中 “属草稿未定” 的 “属”(撰写)、《赤壁赋》中 “神情与苏黄不属” 的 “属”(类似)、《陈情表》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 的 “属”(通 “嘱”)列成表格,带着学生在教材例句中圈画义项,再用 “语境推断法” 实战 —— 看到《宋史・寇准传》中 “准辄引帝衣”,就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引赵使者蔺相如” 的 “拉” 义,现场推演词义。
翻译教学更要 “拆骨扒皮”。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为例,先带着学生标注重难点:“所以”(…… 的原因)是固定结构,“去”(离开)是古今异义,“亲戚”(父母兄弟)要区别于今义,“…… 者…… 也” 是判断句标志。然后师生共同翻译,对比参考答案,用不同颜色笔标注踩分点 —— 红色标实词,蓝色标句式,让学生直观看到 “字字落实” 的重要性。教阅读时,可拿《烛之武退秦师》做范本,带着学生用 “/” 划分层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是说灭郑对秦无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是说存郑之利,“夫晋,何厌之有” 是揭晋之野心,边划边总结 “先破后立” 的说服逻辑。
朱熹说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扶着走的关键是 “拆解步骤”。比如教断句时,先带学生找 “曰”“乎”“者” 等标志性词语,再教 “找主谓宾” 的断句技巧,最后用高考真题《史记・商君列传》片段实战,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一步步掌握文言阅读的 “底层逻辑”。
布置作业易,落实难。教师要像园丁锄草,定期 “回头看” 才能防止知识 “荒草” 疯长。检查积累本要 “三查”:一查分类是否清晰 ——“实词专页” 是否按 “一词多义”“通假字” 归档,如《鸿门宴》中 “距关,毋内诸侯” 的通假字是否单独列项;二查例句是否典型 —— 是否摘录了《论语》中 “士不可以不弘毅” 等能体现人物品格的句子;三查批注是否到位 —— 如 “引” 字旁边有无标注 “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引璧睨柱’” 的提示。某学生起初积累本字迹潦草,经三次面批要求重写后,不仅条目清晰,还自发用荧光笔标记高频考点。
翻译练习检查要 “较真”。曾有学生翻译《明史・海瑞传》中 “市肉二斤矣” 时写成 “买了二斤肉”,看似正确却未体现 “市”(买)的采分点,教师在批改时用红笔圈出 “市” 字,旁批 “动词是得分关键,需直译显义”。对错误率高的句式(如 “蚓无爪牙之利” 的定语后置),可让学生在错题本上 “三写”:一写原句,二写错误翻译,三写正确译法并标注 “调整语序:利爪牙”。正如韩愈所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每周固定用两节课进行 “文言小测”,内容就来自上周积累的字词,连续三次不过关的学生,教师要单独 “开小灶”,用这种 “推着走” 的狠劲,让知识从 “知道” 变成 “记住”。
检查阅读分析时,可采用 “复述法”。让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简述《苏武传》中苏武拒降的三个场景(卫律威胁、李陵劝降、北海牧羊),若复述时遗漏 “持节牧羊,卧起操持” 等细节,就说明未真正读懂人物形象。这种 “输出型检查” 比单纯做题更能暴露问题,就像农民耕地,只有踩进田里看苗情,才能知道哪里缺肥缺水。
复习最怕 “南辕北辙”,教师要像船长掌舵,让每一步都驶向高考 “港湾”。制定复习计划时,可把考纲要求拆解到每周:第一周集中突破 “文言实词 120 个” 中的前 20 个,结合《论语》《孟子》经典例句;第二周主攻 “之、其、以” 等高频虚词,用近五年高考真题中的虚词题做训练;第三周专项练翻译,重点突破判断句、被动句等 6 大特殊句式。某届学生复习时,教师发现 “文化常识题” 失分严重,立即调整计划,用两周时间按 “官职任免”“礼仪制度” 等类别整理高频考点,如 “迁”“谪”“除” 等官职变动词的区别,后来该题型得分率提升 15%。
对接高考要 “研透真题”。以 “概括分析题” 为例,教师可带着学生梳理近三年错题,总结出 “张冠李戴”(如把甲的功劳安给乙)、“曲解词义”(如将 “微斯人” 的 “微” 译为 “微小”)、“无中生有”(添加原文未提的情节)三类陷阱。在讲解 2023 年全国卷某选项 “官员因直言进谏被贬” 时,对照原文 “以事忤权贵”,指出 “忤” 是 “触犯” 而非 “进谏”,让学生明白 “字字对照原文” 的重要性。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每月要做 “高考考点热力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各题型考查频率,如红色代表 “文化常识” 每年必考,黄色代表 “断句题” 侧重考动词搭配,让复习有的放矢。
领着走还体现在 “以考代练”。每月模拟考的文言文选材,教师要刻意覆盖史传文、论说文、游记等不同体裁,如某月考选《史记・商君列传》(史传),下月考选《谏太宗十思疏》(奏议),让学生适应不同文本风格。每次考完,用 “考点溯源表” 分析:本次断句题考了 “者” 字的停顿用法,对应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的句式;翻译题考了 “所以” 的固定结构,和教材《师说》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用法一致,让学生清楚 “高考题都从教材来”,从而重视课本复习。
当学生能自主整理 “属” 字的所有义项,能在翻译时精准踩中 “所以” 的得分点,能在真题中一眼识破 “张冠李戴” 的陷阱时,文言文复习的目标便水到渠成。这三个原则,就像耕种的 “三部曲”:扶着走是播下方法的种子,推着走是除草施肥促生长,领着走是把握时令迎丰收。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文言文复习需要教师用耐心做犁,用坚持做耙,在手把手的示范中教会方法,在严抓落实中培育习惯,在锚定高考中指引方向,最终让那些曾经晦涩的 “之乎者也”,变成考场上助力圆梦的 “金石之声”。
来源:立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