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知情人士透露,雀巢集团(Nestlé)的水业务可能估值约5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90亿元)或更高,目前已经吸引包括私募股权公司PAI Partners和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在内的竞购方兴趣。Clayton Dubilier & Rice和K
作者丨佑木
编审丨橘子
当“轻资产转型”成为惯性选择,雀巢水业务是否会继续丧失对核心消费市场的掌控力?
昨日,据彭博社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雀巢集团(Nestlé)的水业务可能估值约5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90亿元)或更高,目前已经吸引包括私募股权公司PAI Partners和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在内的竞购方兴趣。Clayton Dubilier & Rice和KKR & Co(NYSE:KKR)也在考虑收购该业务。
消息人士称,雀巢公司可能在未来几天委任投行,就水业务的多种选择进行评估。然而,这些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能否达成交易仍无法确定。就此消息,雀巢、贝恩、CD&R、KKR以及PAI方面均拒绝置评。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雀巢可能采取“部分出售+保留股权”的折中方案,既缓解资本压力,又维持对高端品牌的控制权。这种模式在其与PAI Partners的合作史上有迹可循:双方2016年合资成立冰淇淋企业Froneri时,雀巢保留持股49%,既获得14亿欧元现金注入,又持续享受哈根达斯等品牌的利润分成。
然而,瓶装水业务本身的特殊性,或许会为该笔交易蒙上阴影。
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欧洲环保法规趋严导致水源开采许可价值缩水,PAI等收购方要求对潜在环保债务进行风险隔离;另一方面,雀巢坚持将品牌授权费与销售分成纳入交易条款,这与私募基金追求短期回报的诉求形成冲突。更微妙的是中国市场前景评估——竞购方担忧在消费分级加剧的背景下,外资高端水是否具备持续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消息与雀巢近年来的战略收缩不谋而合——2024年底,CEO傅乐宏(Laurent Freixe)曾宣布或将雀巢集团旗下水业务独立运营,并“重新评估战略选项”。若交易成行,这将是继2020年出售北美低端水品牌后,雀巢对水业务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集团,雀巢的水业务曾是其全球化扩张的经典样本。2000年前后通过收购巴黎水、圣培露等品牌构建起横跨大众与高端市场的版图,2015年巅峰时期该业务营收占比超过8%。但随着环保主义浪潮兴起与消费结构转型,瓶装水逐渐从“现金奶牛”蜕变为战略负累。
这一颓势迫使管理层加速战略调整。如前文提及,CEO傅乐宏宣布将巴黎水、圣培露等品牌剥离为独立实体,为引入战略投资者铺路。此举与2020年出售北美低端水品牌一脉相承,标志着雀巢彻底转向“高端化+轻资产”模式。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剥离决策背后暗藏隐忧:若完全出售水业务,雀巢将失去对高端消费场景的战略支点;若保留部分股权,又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治理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包装水市场年规模突破2150亿元的庞大蛋糕前,雀巢却始终未能找到精准切口。这个被巴黎水冠以“佐餐水之王”称号的品牌,2024年在华市场份额不足1%,与农夫山泉23.6%、怡宝18.4%的市占率形成鲜明对比。其困境本质上是外资巨头在中国消费市场结构性变革中的典型缩影。
据了解,雀巢在华水业务经历了三次战略更迭:2015年前依托“雀巢优活”主攻3元以下大众市场,但因水源地分散导致成本高企;2020年将低端线打包出售给青岛啤酒后,全面转向巴黎水、圣培露两大进口高端品牌,定价12-15元区间;2023年试图推出国产化气泡水系列,却又因渠道乏力无疾而终。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这种反复调整暴露出决策层对中国市场的认知断层——既不愿放弃高端溢价,又难敌本土品牌的降维打击。
同时发生的是,中国水市场的竞争早已超越品牌营销层面,演变为水源地布局与毛细血管式渠道的终极对决。
农夫山泉在全国各处布局天然水源基地,配合280万个终端零售点实现72小时铺货;华润怡宝通过2元纯净水构建起三四线市场护城河。反观雀巢,其高端水需从欧洲进口,物流成本占比高达25%,且90%的销量集中于一线城市Ole’、CitySuper等精品超市。当本土巨头通过社区团购将2L装天然水做到5.9元时,巴黎水在盒马鲜生的单瓶促销价仍需8.9元。
相较之下,雀巢竭力营造的“佐餐水”概念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
数据显示,餐饮渠道仅占包装水消费量的15%,且其中70%被农夫山泉4L装桶装水占据。而在家庭消费场景,本土品牌凭借“24瓶整箱29.9元”的促销策略持续挤压外资产品的生存空间。即便巴黎水推出荔枝、青柠等风味气泡水试图吸引年轻群体,也难挡元气森林以5元价格和50万组自动贩卖机形成的包围之势。
业内观点认为,即便交易达成,雀巢仍需直面更深刻的战略悖论。
一方面,在成本削减计划与资源再分配的夹缝中,独立运营的水业务可能陷入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集团2024年宣布的25亿瑞士法郎成本削减计划中,水业务工厂自动化升级预算被砍掉37%,而咖啡业务研发投入反增15%。这种资源倾斜在强化核心业务的同时,也削弱了非核心板块的造血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则呈现出更复杂的双重性:这里既是雀巢全球第二大市场,贡献12%营收,又是其战略转型的试炼场。2025年初全资收购徐福记的举措、暴露出雀巢试图通过本土化供应链重塑竞争优势的野心。然而,糖果与水业务在渠道、消费场景上的协同效应有限,若不能打通资源整合路径,高端水业务的边缘化命运恐难逆转。
一定程度上,雀巢水业务的命运沉浮,恰是全球快消巨头转型困境的缩影。当瓶装水行业从“水源争夺”进化到“生态竞争”,企业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对消费趋势的深刻洞察与供应链的重构能力。但若不能破解中国市场的渠道魔咒与品牌认知难题,这场资本盛宴终将沦为又一场战略残局。
来源:快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