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军在成立初期对宣传工作仍沿国民革命军旧习,把宣传工作认为是某一部分人的事,尤其感觉军队是打仗的,宣传是实假膏药,是讨厌的,这自然是表示士兵对于国民党的不兑现之口号的一种强烈的反抗。——《陈毅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
红军在成立初期对宣传工作仍沿国民革命军旧习,把宣传工作认为是某一部分人的事,尤其感觉军队是打仗的,宣传是实假膏药,是讨厌的,这自然是表示士兵对于国民党的不兑现之口号的一种强烈的反抗。——《陈毅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
红军创立初期,很多工作都是沿袭旧制,宣传也不例外。
国民党的军队只管打仗,宣传是政府的事情。而且,国民党的很多宣传名不副实,言不由衷,谎话连篇,让人很是讨厌。所以,红军开始时既不重视宣传,也看不起宣传工作。
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小市镇和小城市里,普通群众消息闭塞,见闻狭隘,对新形势和新世界缺乏基本的认知,严重影响了革命斗争热情的激发。
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井里虾蟆井里跳的现象,依然在群众中保持着。同志们,这种现象是不好的。这种现象引导群众把斗争的热情降低下去,引导群众走向保守局面上去。这是和扩大斗争、争取全国胜利的任务相冲突的。——《普遍地举办》(一九三一年三月)
毛泽东1929年12月底在古田会议决议上指出红军宣传工作存在很大问题。
一是队伍不健全,素质低下。原本5个人的编制,有的大队甚至一个都没有。宣传员大多是俘虏兵、火夫、马夫、吃鸦片的,有逃跑嫌疑的,其他工作做不好的都。“宣传队简直成了收容所,完全不能执行它的任务了”。
二是群众口碑不好。官兵大都排斥宣传队,称呼宣传员为“闲杂人”、“卖假膏药的”。当然,也是因为他们成分太差,成绩太少。
三是工作不成体系。没有够用的宣传费,没有训练计划和督促,“工作简直随随便便,做一点不做一点都没有人理它”。
四是内容和形式单一。传单、布告、宣言等内容陈旧不新鲜,壁报、政治简报出的少,内容太简略,字又太小看不清。“革命歌谣简直没有。画报只出了几张。化装宣传完全没有”。
忽视宣传的结果就是:“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许多把红军当着土匪打”(《陈毅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
故此,毛泽东特别强调,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她有自己的政治任务——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而且,宣传排第一,是其他工作的基础。
这就是白手起家的不容易。既要与对手打仗,也要发动民众。既要破坏,也要建设。
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在诸多改进宣传工作的方法中,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办《时事简报》,并在1931年3月下发《普遍地举办》通令和小册子。其中很多方法类似今天的互联网用户思维,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和学习借鉴。
《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在新争取的区域对于推动群众斗争更有伟大的作用。因此,本部决定要红军和当地政府普遍地举办起来。——《普遍地举办》(一九三一年三月)
宣传要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除一般地发布暴动口号外,还要有适合群众斗争情绪尚低地方的日常生活的口号,以发动日常斗争,去联系着那些暴动口号。——《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群众关心的,利益攸关的,才是我们宣传和引导的重点。
毛泽东在文章中就提到“他们(群众)一面在那里斗争,一面却时时有一种疑虑:我们不是孤立的吗?我们的斗争不会失败吗?当着革命群众有这种疑虑的时候,正是潜藏的反动分子造谣恐吓的时候。这时革命群众所热望的,是近地及远地革命红军的援助。这时候,《时事简报》跑了出来答复他们这问题。”(《普遍地举办》)
好的《时事简报》内容,可以极大鼓舞群众士气。就像1930年3月,红军占领大余时,出了一张《时事简报》,贴在一座大木桥的亭子上,引起成群的人川流不息地去看。好些人眼睛望着报,口里照着念,一座桥上充满了欢跃的空气。
口号的内容也应直接体现群众利益需求,浅显易懂。比如:“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国民党就是刮民党”“共产党不杀敌方投诚官兵”“穷人没有饭吃到土豪家里去挑谷”“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白军是军阀的军队”等。
“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
语言也尽量口语化,地方化。如西北军区政治部在四川的一条标语写道,“白军士兵们:你们替军阀当兵得到点啥子啊!扯常挨打受骂,莫穿莫吃,薪饷又被克扣干净,家中还要出款子!来替军阀打仗白白送死,为啥子呢?”标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接地气,一下子就能打动川军士兵的心。
地方的《时事简报》要完全用本地的土话。从别处报纸抄下来的那些文字不通俗的新闻,要把原文完全改变。红军的《时事简报》,不会写本地的土话,也要用十分浅白的普通话。——《普遍地举办》
当然,简报的内容也要本地化。要有相当比重的本乡、本区、本县的内容,而且排序上也是放在前面。这样,群众才愿意看。“登消息的次序,本乡的,本区的,本县的,本省的,本国的,外国的,由近及远,看得很有味道。”(《普遍地举办》)
要紧的是本县、邻县这两部分新闻,因为它是群众欢迎的。全省的、全国的每期条把就够,国际新闻几期之内登他条把,这些新闻不可没有,没有就不能引导群众参加大范围的斗争,因此一定要有,但决不可多。多了,一来占去篇幅,把本地近地的重要消息篇幅缩小;二来这些消息缺乏兴味,群众不易了解。——《普遍地举办》
语言应简单明了,老百姓不愿意读那些长篇大论。所以,毛泽东强调“《时事简报》不做文章,只登消息。”即便偶尔有几乎议论,也“不可发得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插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像画蛇添足。”
红军的标语:“打倒国民狗党!”“工人只做八小时工作!青工六小时!重工四小时!”落款为:红军政治部。
本地内容老百姓最关心,也最爱看。但外地的消息,全国的消息,国际的消息也有教育启发和激励作用。问题是,内容从何而来?要知道,当时红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信息来源又极其有限。指望每个县、 每个区、每个乡的宣传员都能拿出高质量的外地消息是不可能的。
此时,中央厨房供稿模式就能有效解决供给问题。
《时事简报》的材料,关于本地的和近地的,那就很容易采取;关于远地和全国的、国际的,从总政治部所出《红军报》采取或从别的报上采取。——《普遍地举办》
具体来讲,就是总政治部的《红军报》等作为“中央厨房”,负责全国和国际新闻消息的总供给。县苏文化部设一个专人负责从中摘录内容,放入本县的简报中。按照所辖区苏的数目,各抄写一份给区苏文化委员。
区苏文化委员接到县苏文化部的稿子,在最前面最重要的位置加上本区的新闻。“因为没有这部分新闻,便缺乏《时事简报》的中心内容,因而也决不能引起群众注意,决不能达到《时事简报》所要取得的效果了。”《普遍地举办》
区苏文化委员做好稿子后,抄寄送一份给全区各乡苏。乡苏文化委员接到区苏的稿子,再在上面加上本乡的新闻,同样放在最前面。
经过三级基层文化委员在“中央厨房”基础上的“嫁接式”加工,稿子才算编成简报,前面所有都只是编辑工作。这样既有合理分工,又能发挥各自特长;既快速,又全面。
.《时事简报》一定是要大张纸、大个字写的,油印的要不得......《时事简报》是极大黑墨字,稀松七八条,看上去明明朗朗,看完了爽爽快快,是真正群众的读物。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的决议里一再向大家强调《时事简报》的形式:“一概用大张纸写,不用油印”,“字要稍大点,要清楚点”。
纸要大,字要大,“极大黑墨字,稀松七八条”,老百姓才能看得懂,才愿意去看。毛泽东进一步解释:凡属印刷成功的小字出品,不论它的用意是怎样安顿给群众看、给士兵看的,实际都是只有干事才能看得懂(有许多下层工农干事依然看不懂)。
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大上。群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才是最根本的。曲高和寡有什么用呢?!
要知道,一个乡里,识字的没几个。贴在显眼的公共区域,就需要大大的纸张,要不然稍远处的人就看不见、看不清。手写的,天然就有亲切感。稀松七八条,清清爽爽,领读的人也不易读错、读漏。
对敌军的宣传就更特殊一些,毕竟对象是敌人。因为敌军也有宣传工作,到处宣传妖魔化红军队伍。这里的宣传方式就更需针对性。
宣传文字要简短且印象深刻。顷刻间能看完,一看就有深刻印象。 标语位置讲技巧。“除有计划地在敌人经过道路两旁多写切合某现实部队的标语之外,还要将传单存储于沿路党部及群众机关手中,候敌军经过时,巧妙地传达给他们。”邮寄宣传品。“从俘虏官兵中及邮件检查中调查敌方官兵的姓名及所属部队番号,邮寄宣传品去,或写信给他们。”优待敌方俘虏兵,是对敌军宣传的极有效方法。被优待的俘虏兵一旦放回白军,就成了鲜活生动的宣传员。亲身讲述、传播红军的种种事迹:不搜搜检身上财物,热情欢迎和欢送,不打骂和侮辱,平等的物质待遇,去留自愿,发放路费,医治伤兵。
来源:一起读毛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