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评级集团做过一份民调,能直观看到当前的情况——1600人的样本里,大概八成受访者都倾向停火,支持谈判的人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把这两个数据放一块儿,都能感受到战场之外大家想停手的叹息声了。
乌克兰评级集团做过一份民调,能直观看到当前的情况——1600人的样本里,大概八成受访者都倾向停火,支持谈判的人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把这两个数据放一块儿,都能感受到战场之外大家想停手的叹息声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附加条件:大多数乌克兰人把希望寄托在欧美身上,说得很明确——得有美国和欧洲的安全保障,才愿意先放下枪。那愿不愿意直接跟莫斯科谈呢?只有大概五分之一的人同意,更多人希望让美国这样的大国从中协调。
跟这股民意一起出现的,还有政策上的松动:乌克兰政府允许18到22岁的男性离境了,这可是冲突爆发以来头一回。之后就有报道说边境口岸排起了长队,乌克兰国家边防局还特意出来解释,说别把排队都赖在政策变化上,夏天加上周末,本来人就多,排队很正常。
把这些信息拼起来看,味道就很明显了:社会的精气神在往外泄,年轻人用脚投票选择离开,老百姓则用支持停火、谈判的选项表达态度。
再看外部情况,有消息说美国在阿拉斯加的空军基地筹备了美俄双边峰会,不仅铺了红地毯,还搞了欢迎仪式,动静不小。而俄罗斯这边,普京又把红线划了一遍,核心没变——乌克兰绝对不能加入北约。这条线,哪怕打了这么久,也没往后退过半步。
乌克兰国内的政治说法又不一样。从去年秋天开始,泽连斯基就老说一个判断:战争比很多人想的更接近结束,他手里还有个“胜利计划”。具体内容包括让乌克兰马上加入北约、解除西方对武器使用的限制(允许打到俄罗斯境内)、部署非核威慑力量、不接受设立缓冲区、跟盟友签资源保护协议。说白了,这就是一份把好处都往自己这边揽的清单,目的是靠实力把谈判桌拉近自己。
但现实给的回应并不好听:北约虽然说支持乌克兰,军援和资金也没断,但要是说马上让乌克兰加入,或者放开武器打击的限制,态度还是很谨慎。俄罗斯更直接,说这套计划是把北约往战场里拖。
我把这几件事放一块儿看,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点:乌克兰社会“想停火”的意愿在上升,西方在政策上“谨慎”的态度没改,俄罗斯“守红线”的立场也没松动。这三股力量互相挤压,留给泽连斯基周旋的空间越来越小。想靠一次峰会、一个倡议、一波舆论就扭转战场局势,根本找不到可行的路。
更何况,阿拉斯加那场峰会之后,谈判也没顺利推进,反而卡在了老问题上:边界怎么定、谁先停火、谁来做担保、制裁怎么处理。有人喜欢简单说“先停一下再说”,但谈判桌上从来不止放一个茶杯,而是摆着一堆互相绑定的条件——动一个,其他的都会被牵扯出来。
再回到民意数据,有几个细节得盯着看。虽然支持谈判的人多,但愿意直接跟莫斯科坐下来谈的只是少数,更多人希望找第三方帮忙。这既是心理上的防线,也是现实的考虑:一方面,打了三年多,乌克兰自己也清楚,一对一跟俄罗斯谈,自己没什么优势;另一方面,乌克兰社会对俄罗斯的负面印象太深,仇恨情绪会影响谈判的授权,老百姓的态度也会捆住政府的手脚,让政府不敢轻易表态。
还有个不能忽视的点:支持“结束战斗、寻求妥协”的人快到六成了,而坚持“要打到完全收回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只剩两成,就连退一步,支持“恢复到2022年2月23日之前边界”的人,也只有一成多。这个数据特别扎眼,真实反映出战争带来的损耗、经济困境、人口流失叠加在一起后,整个社会有多疲惫。
战争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会通过电力中断、物价上涨、动员通知、边境排队这些小事,钻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最后汇成一句很实在的话:不想再打了。
但这话放到策略层面,就会碰到一道坎:普京的红线没动,北约不愿意“书面保证乌克兰不加入北约”,乌克兰又把“必须要有安全保障”当成前提条件。
你要安全保障,就得让大国来背书,可背书的力度一大,俄罗斯就会觉得这是乌克兰事实上加入了某个阵营;你想让俄罗斯撤军,俄罗斯要的是“乌克兰不加入北约”的制度性承诺,乌克兰在政治上根本接受不了;你想先停火再谈安全,俄罗斯又怕停火后,西方会把之前的条件全推翻重来。
在这种三角博弈里,谁先退一步,国内的政治压力就会瞬间拉满。很多人把希望放在技术性安排上,比如让第三方监督、制定违规惩戒措施、分阶段解除制裁。这些办法确实能让分歧往中间靠一靠,但能不能起作用,还得看各方有没有政治意愿。没意愿的话,这些办法就是好看的空盒子。
有人会问,那泽连斯基的“胜利计划”到底有用没?我不否认这个计划有方向——想在谈判里有筹码,得先在战场上攒够筹码,这话没错。但问题是,筹码从哪儿来?得从前线推进、深入打击敌方、提升防空效率、做好产业动员里来。
材料里给了个很直观的情况:乌克兰用低成本无人机,打掉了俄罗斯的高价值仓库和油厂。算经济账的话很划算,几百万美元的投入,能造成几十亿美元的损失,短期内确实能让舆论和战损报告好看不少。但这种打法,对手也会慢慢适应,防空和反无人机体系的升级速度不会慢。
现在俄罗斯在夏天加大了滑翔炸弹和无人机的袭击频率,乌克兰说拦截下来的数量也不少,双方算是攻防都在升级。再看能源和城市的状态:频繁大停电、关键设施被打坏,社会承受的压力越大,军事行动的节奏就越会往保守方向走。这时候想靠“要更强的武器授权”来赢西方的信心,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西方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放开打击范围,意味着战争升级的风险会上升,他们在政治上承受不了这种风险,尤其是在看不到战争能快速结束的情况下。
再说说美俄那场阿拉斯加会面,有人说这是打开了一扇可能的门,但我更觉得这是一次压力测试。美国用高规格的礼遇,显示出“想停火”的迫切;俄罗斯则用重申红线,回应“条件没变”。这一来一回,都是在试探对方。
谈判真正卡住的不是见不见面,而是双方能交换的东西不对等。俄罗斯提的是“用领土换停火、乌克兰不加入北约、解除制裁”,但乌克兰拒绝让渡领土。这个核心矛盾,没有轻易绕过去的办法。
你说设缓冲区?乌克兰明确反对,觉得这是在自己的领土上留个永久隐患。你说安全保证?乌克兰要的是真能管用的保证,不是纸面上的条款;但俄罗斯会把这种保证看成北约的实际延伸。
看看历史上的冲突停火安排,最有效的往往是“强力担保+强力监督+各方自我约束”,这三条少一条都不行。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三个条件根本没凑齐——愿意出力担保的、能动手监督的,跟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根本对不上号。
很多人盯着乌克兰放开18到22岁男性离境这件事,觉得这是个风向标。我同意它有象征意义,但也别只盯着这一个点看。
一方面,这说明乌克兰国内政策在调整,想缓解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动员遇到了瓶颈,尤其是年轻人口在流失。战时动员不是光靠发法令就行,背后得有产业支撑、有福利保障、有让人们愿意回来的路径。年轻人看着战争一天天拖下去,自然会选更安全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人生,这不是哪个国家独有的情况,只是在乌克兰被放大了而已。
社会结构在战时一旦松动,政府做决策时就会更受牵制——再想搞“大规模动员”,阻力会比以前大得多,民意数据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政治信号。
我也注意到泽连斯基说的“战争比想象更接近结束”。这话在政治传播上有必要,盟友需要看到信号,国内需要稳住信心。但这种判断必须有实际支撑,不然就会变成自说自话的自我安慰。
支撑点无非两种:要么战场上出现能转化成政治筹码的转折点,要么外交上能拿出一套可行的妥协方案。俄罗斯在东线推进得慢,但还在往前推;乌克兰能守住阵地,但消耗特别大;阿拉斯加会面后,外交也陷入了停滞。
来源:高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