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右肩痛三个月,贴了无数膏药,做了几次理疗,疼痛不仅没缓解,反而愈发剧烈。患者以为是常见的肩周炎,直到一次胸部CT检查,才发现真正的“元凶”——肺癌,而且已经转移至肩部神经。
肩膀的疼,或许不是肌肉在抗议,而是内脏在求救。
肩周炎并不是肩部疼痛的唯一解释。很多时候,人们凭经验诊断自己,忽视了背后的深层机制。
身体的信号从不说谎,但人们却习惯性地误解它。
现代医学认为,肩部的疼痛可以源自神经、骨骼、肌肉、血管,甚至是内脏器官的病变。一个令人警觉的数据来自《美国内科学年鉴》:约有15%的非创伤性肩痛患者,最终确诊为非肩部疾病所致。
其中,恶性肿瘤、心脏病变、胆囊问题等都可引起“假性肩痛”。
中医则有更形象的说法:“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肩痛未必源于局部不通,也可能是“肝失疏泄”“肺气壅闭”所致。
“肩痛非肩病”,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
肺尖癌,又称潘科斯特瘤,是一种发生在肺上叶顶端的恶性肿瘤。
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咳嗽、不咳血,先肩痛。
由于肺尖部紧贴臂丛神经,一旦肿瘤压迫神经,就会出现持续性肩部疼痛,向上放射至颈部,向下牵扯至手臂,甚至伴有手指麻木、肌肉萎缩。
有研究指出,超过70%的肺尖癌患者,在确诊前曾以肩周炎治疗超过2个月。
真正的病灶“躲”在肺部,却通过肩膀“喊痛”。
胆囊炎、胆结石也能引发右肩部疼痛。这并非迷信,而是内脏-体壁反射的结果。
胆囊的神经分布与右肩同属C3-C5节段,胆囊发炎时,可产生牵涉痛,即病灶不在肩,但疼痛感觉却“投射”到肩部。
不少患者在饭后右肩酸胀,尤其是油腻食物后加重,却往往误以为是肩部劳损。
直到一次腹部B超,才揭示隐藏的胆泥和结石。
中医认为,胆为“中正之官”,其病变可扰肝气,肝胆不和,导致气滞血瘀,疼痛迁延不愈。
左肩痛,尤其是突发、压迫感强烈的疼痛,需高度警惕心血管问题,尤其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约12%的心梗患者,首发症状为左肩或左臂疼痛,而非胸口闷痛。
更棘手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感知异常,肩痛可能成为唯一信号。
西医称之为“放射痛”,中医则以“心主血脉,通于肩背”解释。
若心气虚弱、血运不畅,肩背必受其扰。
胰腺炎常以上腹剧痛为主,但也可牵涉至背部甚至左肩。
尤其是急性胰腺炎,疼痛呈腰背部带状放射,部分患者甚至在左肩感到剧烈钝痛。
其机制在于:胰腺位于腹膜后,与腹膜神经网相连,炎症刺激后可通过神经反射至其他区域。
临床上,左肩痛合并腹胀、恶心、呕吐,需考虑胰腺问题。
中医将胰腺视作“脾”的一部分,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则易伤脾胃,湿热郁结于中焦,气机不畅,疼痛随之而至。
颈椎间盘突出、脊髓肿瘤等中枢神经变,也会引发肩部的持续性疼痛。
区别在于:这种疼痛常伴随手部麻木、肌力下降、夜间加重,普通止痛药效果极差。
磁共振检查常可揭示蛛丝马迹,发现颈椎狭窄、脊髓受压等问题。
中医有“督脉主督一身之阳”的说法,脊柱为督脉之径,若气血瘀阻,督脉不通,痛则百节不利。
肩部疼痛最常见的诊断是“肩周炎”,也叫“冻结肩”。它确实常见,但不应成为所有肩痛的“替罪羊”。
问题在于,肩周炎的诊断过于依赖症状:疼痛、活动受限、夜间加重。
但这些表现,很多疾病也有。
没有影像学检查、没有系统评估,“一贴膏药走天下”,容易耽误真正的病因。
以下几个信号,值得特别警惕:
· 单侧持续性肩痛,超过两周不缓解
· 疼痛向颈部或手臂放射,伴有麻木或无力
· 活动关节并不加剧疼痛
· 夜间痛醒,影响睡眠
· 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胸闷、消瘦、食欲差
这些都提示,问题可能不在肩,而在更深处的器官或神经系统。
面对长期肩痛,西医建议的检查包括:
· X光片:排除骨折、关节退变
· MRI:观察肩袖肌腱、神经压迫
· 胸部CT:排查肺尖病变
· 腹部B超或CT:寻找胆囊或胰腺问题
· 心电图、心脏彩超:排除心源性疼痛
这些检查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症状进行精准筛查。
盲目治疗,不如一次系统性的评估来得彻底。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肩痛也分多种类型:
· 风寒湿痹型:疼痛游走不定,遇冷加重,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 气滞血瘀型:刺痛固定,夜间加重,舌暗红,可用血府逐瘀汤
· 肝郁气滞型:伴有情绪低落、胁肋胀满,可用柴胡疏肝散
但中医亦强调“望闻问切”,若患者伴有咳嗽、胸闷、消瘦等“肺络受邪”之象,更应警觉肺部病变。
肩痛三天不缓解,先别贴膏药,先检查
不要被“老毛病”思维误导,任何持续性疼痛都值得一次系统评估。
饭后肩痛,尤其偏右侧,要做一次胆囊检查
胆囊问题常伪装成“消化不良”或“右肩酸痛”。
每天记录肩痛发生的时间、强度、诱发因素
这份“疼痛日记”有助医生精准判断病因。
肩痛合并手麻、肌无力,及时做MRI.
神经压迫性疾病不可拖延,越早发现越容易干预。
重视中医体质辨识,调养肝胆脾肺
不是有肩痛都靠“治”,有些靠“养”。
疏肝理气、健脾化湿、通络止痛,都是调理方向。
肩膀疼痛不等于肩周炎,它只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它。
膏药、按摩、理疗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修复,需要从源头找起。
如果你正在经历一种“不寻常”的肩痛,不妨停下手中的膏药,做一次彻底的身体检查。
有时候,疼痛不是敌人,而是救命的先知。
中文信息来源:
1. 《美国内科学年鉴》中文版,2019年第21卷
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2020年第15期
3. 《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5版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恶性肿瘤登记年报(2022)》
5.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6.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官网公开资料
7. 北京协和医院-疼痛科临床研究报告(202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普外科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