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最应更名的地铁站:只有沣河,不见森林、公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8:47 2

摘要:2019年9月26日,西安地铁1号线二期开通运营,沣河森林公园站作为西端终点站正式启用。站内设计匠心独具,斗拱飞檐间点缀森林纹理,立柱雕刻沣河水波意象,营造出一幅“古典斗拱+森林河流”的和谐画卷。

2019年9月26日,西安地铁1号线二期开通运营,沣河森林公园站作为西端终点站正式启用。站内设计匠心独具,斗拱飞檐间点缀森林纹理,立柱雕刻沣河水波意象,营造出一幅“古典斗拱+森林河流”的和谐画卷。

然而,走出站台,乘客看到的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所谓的“森林公园”既无森林葱郁,也无公园功能,唯见紧闭的大门与荒置的绿地。这座站名所承诺的生态图景,已在规划断层与行政惰性中失落了整整十余年。

一、沣河森林公园的“马拉松困局”

沣河森林公园的建设堪称“马拉松式工程”的典型样本。该项目于2007年启动,由咸阳市城建局牵头,13个县区共同投资4000余万元,目标打造256亩的“森林氧吧”。然而七年过去,至2014年媒体曝光时,公园仍大门紧锁。市民被迫掰开围栏偷窥,发现园内“景色美、空气好”,却因监控设施缺失等“二期未完工”理由无法开放。

症结直指体制更迭中的责任悬置:2009年西咸新区规划出台,2011年沣东新城成立,公园地块被划入新区范围。咸阳市城建局以“事权未明”为由放缓建设,而西咸新区亦未接手,导致工程陷入“两不管”僵局。尽管副市长承诺“限时开放”,但规划冲突与资金缺口让公园持续荒废——直至地铁开通,这一悬案仍未解决。

二、名实分离的公共误导

“沣河森林公园站”的命名本质是一种公共信息契约:它承诺乘客在此可抵达生态空间。现实却构成三重悖反:

地理错位:地铁站与公园直线距离超1公里,出站后需绕行接驳,2019年沣河堤顶路通车才稍缓解;

功能虚无:公园长期闭园,市民感叹“耗资6000万却进不去”;

意象坍塌:所谓“森林”实为疏于管护的普通绿地,与站内精心设计的自然主题形成反讽。

当16号线命名将“归元寺站”改为更具历史辨识度的“细柳营站”2,5号线二期采用“沣西文化公园”等实名时,沣河森林公园站的命名却以虚代实,违背了西咸新区“尊重历史地理特征”的命名原则。

三、更名:公共信用修复的开端

该站更名非文字游戏,而是对公共信用的矫正:

过渡性命名:可采纳“沣河湿地站”或“沣河绿林站”,既保留地理标识,又规避对“公园”的虚假承诺;

条件性恢复:待公园实质开放后重启现名,使名称与功能真正统一;

公众参与机制:参考5号线、16号线命名中专家踏勘、社会意见征询的流程,将更名过程转化为公众监督的契机。

地铁飞驰而过沣河森林公园站,广播中的站名提醒如同年复一年的空洞诺言。当沣西文化公园站承载市民休憩的笑语,细柳营站传递千年历史余韵,唯独沣河森林公园站成了规划失信的地标。若容忍名实分离的符号持续矗立,损害的不仅是城市导航功能,更是公众对治理诚意的信任。更名不是终点,而是重建契约的第一步——唯有让名称重归真实,才能为这片失落的绿林找回重生的土壤。

来源:长安小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