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看《白蛇传》,许仙劝白娘子饮下雄黄酒,白娘子现原形的桥段,成了不少人对雄黄酒的初印象。端午时节,长辈们洒雄黄粉驱蛇,还会用酒在孩子额头画 “王” 字,仪式感满满。
小时候看《白蛇传》,许仙劝白娘子饮下雄黄酒,白娘子现原形的桥段,成了不少人对雄黄酒的初印象。端午时节,长辈们洒雄黄粉驱蛇,还会用酒在孩子额头画 “王” 字,仪式感满满。
可如今,街边小店难寻雄黄酒踪影,这曾风靡千年的 “神酒”,为啥突然就没人喝了?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从雄黄说起。
雄黄是一种天然的硫化物矿石,颜色鲜艳夺目,多呈橘红色或橙黄色,晶体形态独特,在阳光下还会微微反光,十分好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发现了这种矿石,还将它研磨成粉,用于陶器彩绘。
在古代,雄黄不仅是颜料,还被视作 “纯阳之精”,因为它的颜色与火焰、太阳相近,而在阴阳五行学说里,火属阳,所以古人认为雄黄能克制阴邪之物 。
从化学成分上看,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As₂S₂),这东西遇热可不得了,会迅速分解转化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砒霜。而且雄黄里往往还含有其他重金属杂质,比如铅、汞等,本身就带有一定毒性。
但古人受限于认知水平,并不清楚这些潜在危险,反而觉得雄黄能 “以毒攻毒”。古人把雄黄研磨成细粉,倒入黄酒或白酒中浸泡,就制成了雄黄酒。
端午时节饮用雄黄酒,涂抹在门窗、墙角,甚至给孩子涂抹在耳、鼻、额头等部位,是传统习俗。一方面,他们相信雄黄的 “阳气” 和酒的烈性结合,能驱散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达到驱虫避瘟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没有现代科学防疫手段的年代,饮雄黄酒也是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文人墨客聚会时,饮雄黄酒助兴,赋诗作词,又给它增添了几分文化雅趣。
然而,雄黄酒的毒性隐患不容忽视。
就算少量饮用,砷元素也会在体内逐渐积累,长期下来,会损害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过去有人喝了雄黄酒没事?
一方面,古代酿酒技术有限,酒精度数不高,能溶解的雄黄较少,摄入的砷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偶尔少量饮用,人体肝脏可以缓慢代谢部分毒素,但这绝不意味着雄黄酒是安全的饮品。
如今,随着科学知识普及,大家都明白 “是药三分毒” 的道理,谁也不敢拿健康开玩笑。而且现代生活中,驱虫有杀虫剂,防疫有科学手段,雄黄酒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虽然雄黄酒退出了大众舞台,但是爱酒之人的需求从未减少,甚至咱们喝酒的种类更加繁多了,光是香型就有12种,虽说选择多了很多,但是也是会挑花了眼,而且现在咱们买酒喝也是有很多烦恼。
怕花着低价买的酒品质不好还是酒精勾兑,又怕花着高价觉得口感和品质都达不到自己心里预期,真的是很纠结。要是你也有这样的烦恼,不妨试试我自己最近常喝的这款好酒——南池翠酒 N9。
这酒是我在网上看到的,近两年这酒的销量暴增,而且好评率高达96%,回购率也有86%。于是我就买了一瓶尝尝味儿,嘿!还真别说,这酒有明显五粮名酒的那味儿!惊讶的是为什么这酒百元出头却有几百上千大牌名酒的品质。
我好奇的查了一下资料:
这酒产自四川邛崃,邛崃可是有着 2300 多年酿酒历史的 “中国白酒原酒之乡”,南池翠酒厂扎根于此,是四川省老八大原酒厂,坐拥和五粮液同等的中国金三角名优老窖池,这些老窖池里的微生物群,可是酿出好酒的 “秘密武器”。
选用优质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粮食,采用传统五粮跑窖循环工艺,用9年基酒打底,和15年老酒调味。开瓶瞬间,窖香、粮香扑面而来,入口绵柔顺滑,落口爽净,回味悠长,就算多喝两杯,第二天醒来也不会头疼。
关键是价格亲民,一瓶百元出头,自饮、待客、送礼都能拿得出手。于是我下单又买了两箱囤着慢慢喝,能喝大半年呢。
从雄黄酒的兴衰,到如今白酒市场的百花齐放,变的是饮酒习惯,不变的是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西北郭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