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警铃划破夜空,总有一群身着“火焰蓝”制服的勇士,在烈焰与危难中毅然逆行。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疏附县消防救援大队团结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哈得尔拜克,便是这抹“守护蓝”中跃动的炽热火焰。从“橄榄绿”到“火焰蓝”,18载春秋,2000余次冲锋,32本荣誉证书,1
每当警铃划破夜空,总有一群身着“火焰蓝”制服的勇士,在烈焰与危难中毅然逆行。喀什地区消防救援支队疏附县消防救援大队团结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哈得尔拜克,便是这抹“守护蓝”中跃动的炽热火焰。从“橄榄绿”到“火焰蓝”,18载春秋,2000余次冲锋,32本荣誉证书,12枚军功章。他以生命丈量责任的高度,用信念照亮使命的征程,在祖国最西陲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消防人的忠诚答卷。
用生命托举生命
2007年入伍的哈得尔拜克,在消防一线与烈焰交锋、为生命护航的征程上已整整走过18个年头。他从未想过放弃这个职业,只是制服从“橄榄绿”换成了“火焰蓝”。“这是我心之所向的职业,也是与老百姓最贴近的职业。”哈得尔拜克深情地说道。
2012年的一个夜晚,熟睡中的哈得尔拜克被急促的报警声惊醒。伽师县西克尔大峡谷有2名游客被困,情况危急。他和战友们从喀什市火速出发,到达西克尔大峡谷后,发现位置狭窄,车辆无法直接抵达游客被困处。于是,他们带着装备徒步1小时,才到达游客被困的悬崖边。面对40多米的悬崖,这位在农村长大的硬汉主动申请带头探路,并用绳索将队长拉了上去。爬到一半时,他发现平台仅能容纳一人。看着近在咫尺的救援人员,游客们更加焦急,不停地呼喊求救。哈得尔拜克决定自己先上去查看情况并安抚游客。经过艰难的攀爬,他终于到达崖顶,发现一名游客腿脚受伤,另一名游客基本无碍。然而,崖顶没有绳索固定点,下山成了难题。最终,哈得尔拜克找了一块相对较大的石块,将绳索绑在上面,并把石块卡在岩石缝隙中,将绳索放下。经过近6小时的紧张救援,2名游客被依次安全送下山,战友们背着游客走出峡谷,救援任务圆满完成。“当游客眼含泪花对我说谢谢时,我的内心无比自豪和满足。”哈得尔拜克感慨地说。
抗洪堤上的担当
“父母虽然不是党员,但他们有着党员般的坚定信念。”哈得尔拜克说。从小受父母和党员哥哥的感召,200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让父母骄傲的党员。2020年7月,在南京参加站长助理培训的哈得尔拜克听闻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汛情严峻,作为党员的他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赶赴安徽省参加抗洪救灾。
他的手机里至今仍保存着那次救灾中拍摄的照片,照片上可以看出他的两腿被蚊子叮咬后留下大片的红肿疙瘩。“长这么大,没见过那么大、那么凶猛的蚊子,这也算是我参加救灾的一种特殊见证吧,所以一直保留着。”哈得尔拜克笑着说。事实上,那是一次异常艰苦的奋战,他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张李乡时淠圩堤坚守了整整28天,672个小时。
报名后的第二天,他就和战友们到达了淠圩堤,附近的一所学校成了他们的临时驻地。“前一个星期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堵洪水,之后任务轻松了些,主要是巡查,防止再次决堤。”哈得尔拜克说。填充沙袋、扛沙袋、打桩根、铺设雨布,这就是他们这一个星期的全部工作,每2小时轮休1小时,如此反复。他们熬红了双眼,磨破了双肩,也让这位哈萨克族小伙儿的皮肤变得黝黑,体重从70多公斤掉到了60多公斤。“作为党员,这是一次很好的实战学习,也算是我们这次培训的一堂生动实践课。”哈得尔拜克坚定地说。
家是最强后盾
记者从哈得尔拜克的妻子坎杰古丽·吾合尔拜那里了解到,哈得尔拜克去安徽参与抗洪救灾时,妻子已经处于孕晚期,而他整整失联了一个多星期。“那里没电,手机无法充电,而且那时候我顾不上小家庭,只能先考虑大家庭。”哈得尔拜克有些愧疚地说。整个采访过程中,他都很少提及危险,即使提到也说得轻描淡写。坎杰古丽说:“他一直这样,我们知道他干的是高危行业,他也从来不跟我们说危险,只有平安了才跟家里人说。”
回忆起丈夫2020年7月参与救灾的情形,坎杰古丽一直表现得很平静,但提到哈得尔拜克给她报平安的情景,她的眼泪刷地一下夺眶而出。“看到他的照片又黑又瘦,得知他瘦了10公斤,心疼死我了。”坎杰古丽哽咽着说。两人结婚6年来,坎杰古丽从不让他干家务,“他平时训练、救援已经很辛苦了,家务都不用他做。”坎杰古丽说。一次,4岁的女儿看到爸爸爬山救援的视频,对爸爸说:“那里危险,以后不要去了。”哈得尔拜克回了一句:“好好。”第二天,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本文来自【疏勒观察】,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