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人数又增加!如何辨别携带者?遇到“4种人”建议远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0:58 2

摘要: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仍存在误区,甚至误以为只要“不发生关系”就万无一失。部分携带者在感染后毫无症状,甚至多年未被发现。

全球新增HIV感染人数再次上升。尽管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在不断进步,检测渠道也越来越便利,但病毒的传播速度并未放缓。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数据,中国的新增感染者中,年轻人占比显著上升,尤其是18至30岁群体,成为新的高风险人群。

艾滋病的传播,并不是“特定圈子”的问题,它离每个人都很近。

比起“恐艾”,更需要的是信息对称和合理预防。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仍存在误区,甚至误以为只要“不发生关系”就万无一失。部分携带者在感染后毫无症状,甚至多年未被发现。

在这种情况下,知道如何识别风险、如何保护自己,才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HIV病毒的“隐匿性”令人头疼。感染初期,大多数人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也许只是短暂的低烧、乏力、喉咙不适,和普通感冒没什么两样。这种“假装自己是感冒”的能力,导致很多人压根儿不当回事。

这种“潜伏期”可以持续数年。在此期间,如果没有主动检测,病毒就在体内悄悄破坏免疫系统。一旦进入艾滋病阶段,身体的防御能力几乎崩溃,哪怕是普通的肺炎、口腔溃疡、皮肤感染都可能变得致命。

换句话说,单靠外表是看不出谁是HIV携带者的。这也是它可怕的地方。

感染者并不一定来自“高危场所”。现在的传播路径,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针具共用或同性性行为。性传播尤其是异性性传播,正在成为中国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很多人是在日常社交中被传染的,甚至不少是在婚恋、同居关系中发生的。

有研究指出,在某些城市,已婚人群感染HIV的比例正在上升。部分原因是配偶一方存在隐瞒,另一方完全不知情。还有一种情况更隐蔽——“临时性伴侣”关系的常态化,让很多人高估了对方的健康状态,低估了自己的风险。

“他看着挺干净的”“她是大学生,不可能有病”。这样的判断,毫无意义。

并不是说要对人贴标签。但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群感染风险更高。一方面是他们更可能成为病毒传播者,另一方面是他们本身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感染。

第一种,是频繁更换性伴侣的人。

不管是出于生理需求还是情感空虚,只要存在多性伴侣行为,感染风险就会快速上升。哪怕每次都使用保护措施,也不是百分百有效,尤其是口交、体液交换等情况下,黏膜接触依然可能传染。

第二种,是从事或曾从事性服务行业的人。

这其中包括女性性工作者,也包括男性“鸭子”或网络平台上的“约会型服务者”。很多人在转行后不再进行检测,而病毒已经潜伏在体内。

第三种,是有共用注射器史的人。

包括曾吸毒者,也包括一些“地下美容”场所使用不洁注射器的人。一些非法整形、微整、打美白针的地方,使用的工具消毒不彻底,血液传播风险极高。

第四种,是有海外滞留史、尤其长期生活在高感染率国家地区的人。

部分国家如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地的HIV感染率较高,滞留期间若有无保护行为,则感染率成倍增加。

但请注意,这不是说这些人一定是病毒携带者,也不是说要歧视他们。关键是要有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建立亲密关系之前,彼此都应该进行一次HIV检测。这个要求,不丢人,也不多余。

很多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不确定。怀疑自己感染了,却不敢去查。怕结果,不如不知。可惜,病毒不会因为你“眼不见”就停止复制。

HIV检测有窗口期,一般在感染后2至4周即可检测出抗体。现在各地疾控中心、医院皮肤科、性病科都可以做检测,甚至还有匿名自助检测点。费用不高,有些地方甚至免费。

早发现,早干预。如今的抗病毒治疗(ART)效果极好,能把病毒压制在极低水平,甚至无法传播。很多感染者在规律服药后,能过上跟正常人几乎一样的生活。

不检测,才是最危险的决定。

从数据来看,感染者平均年龄正在不断下降。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初入社会的“打工青年”,感染率持续上升。性教育的缺位、网络社交的泛滥、对性关系的轻率态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有些年轻人甚至觉得“艾滋病早晚可治”,把它当成“慢性病”。这种误解背后,是信息传播的严重滞后。更有甚者,以为吃了事后药、打了疫苗就能免疫,忽略了完整防护体系的重要性。

要命的从来不是病毒本身,而是轻视它的人。

社会上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歧视仍然严重,甚至超过了对病毒的恐惧。这种标签化的偏见,让很多感染者不敢公开身份,不敢接受治疗,不敢提醒伴侣。

很多人误以为HIV是“道德失败”的结果,把感染者和社会不良行为划等号。可现实是:一次无保护的亲密行为,一次无意识的针头共用,就足以改变一生。

对病毒的恐惧,不该转嫁给患者。科学防护才是关键。

每一个人都可能暴露在风险之中。不是变成“洁癖式社交”,而是要有底线的判断。亲密关系中,提出检测要求,不是怀疑,而是尊重。

决定是否发生关系之前,先问一句:你做过检测吗?这句话,可能救命。

不和陌生人共用剃须刀、牙刷,不在无资质场所打针、穿耳洞,不盲目信任“看起来干净”的人。真正的防护,从不是“远离所有人”,而是用理性对抗不确定。

艾滋病不是绝症,但它也从来不是“别人家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简报[R].北京:中疾控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

[2]王昕,刘思敏,李俊.中国青年HIV感染趋势及防控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5,52(3):511-515.

[3]高群书,陈洁,王琨.艾滋病防控中的社会歧视问题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8):1013-1016.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