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10日至14日,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庆阳市文联承办的“高天厚土 多彩庆阳”采风活动成功举办。其间,作家们通过采风,对庆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即日起,庆阳文学院公众号将不定期推送
2025年7月10日至14日,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庆阳市文联承办的“高天厚土 多彩庆阳”采风活动成功举办。其间,作家们通过采风,对庆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自然风光、繁荣的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即日起,庆阳文学院公众号将不定期推送采风作品,敬请关注。
遇见庆阳
组 章
万有文
陇东石刻博物馆里黄河古象复制品
遇见环县
灯红酒绿是它的名字,古城遗落的车辙里曾经奔跑着它的样子,青砖里也曾刻写着它的古老和灵动。那段城墙已经塌陷在历史的衰弱里,但432个年轮,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走进了一条宽阔的历史长河中。那里汇聚着华夏大地的根脉,流淌着炎黄族人的血脉基因,我从一座宋代的石砖塔里触摸到它的脉搏。
那一刻,我才知道,它至今仍是鲜活的一条生命。我从那些美食里触摸到小麦的温度,从那些石塔里探查到人世的温情,那个守塔人悲鸣的人生,已经被囚禁于这一方石塔方寸之间,他将自己的灵魂囚禁于那个小院里,而他的肉身却在临近的荒乱和小提琴的哽咽里泣不成声,也后悔不已。
我们沿着那条美食之路,沿着那条历史的路径,看到了一众佛像被静静安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他们端庄、慈祥,像我们的祖辈一样。他们放空自我,只以一个观者看世界。
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们看到的环县珠光宝气,那石塔下的佛舍利,已在人世沉寂多时,它多想打开世人的愚昧,让智慧像草一样长出文化一样的东西。
环县这个距今十万年就有人类生活的地方,楼房子是个让人感到惊讶的地方。披毛犀、三趾马,他们被称为猎犀人。
我从崖畔上看到一堆石器,在敲打着节奏奔赴我们而来,我像看到了我们的来路,在一片茂盛的山林里被遮没得影影绰绰,仿佛一段梦幻。
毛井草原
站在毛井草原,好像缺点什么?我想应该是牛羊吧。
牛羊应该是草原永恒的主题,没有牛羊,草原就没有了灵魂。
站在毛井草原,风很大。所以,这片草原的四周都长出了风车。风车有些突兀地长在山坡上,像扎得满身炙针病痛的母亲。
我没有看到这片大地的疼痛,在这样的荒芜与稀疏里,我们忽然看到了茂盛与希望。
在不远处裸露的土塬上,我还是想到了一个疼痛的字眼:水。
这个几千年来令人类疼痛的字眼,也让这里生活的人感到深深的颤抖,也感到深深的绝望。他们说,这里即使打了机井,抽出的水也是苦的。我想到了那句写涝池水的诗,诗中说涝池水能苦死个蛤蟆。这里的地下水又何尝没有让人尝到生活的胆汁。好在,这段时间雨水多,毛井草原的草也疯长了不少,一些塬上也青绿了不少,长出了一些植被,一些植物也开出了一些淡紫色的小花。
曾几何时,我记得环县是一个曾有三趾马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曾有过大片的森林,森林退化,也曾有大片草原。如今只有毛井草原躲过了灾难,像一个灾难中的幸存者,心有余悸地瞅望着远处的乡村和城市。
环县皮影
环州古城
一座城即使只剩了城墙,那也有历史感的。432个车轮代表432个动荡不安的年份,也代表一个地方历史的年轮。
它不是将生活碾碎,而是将时间碾出了一个深深的辙印,即使在这半截城墙上仍然遗留着曾令它疼痛的泪痕。我知道,一个人在这世上的不易,更理解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养活人的艰难,它像我们的祖辈硬生生托举起后代的脊梁,尽量让他们的腰身直一些,让他们的脊梁挺拔一些。
除过那些断墙,还有那座石塔,像一个将军一样守护着此地上千年。让环县变成环州,变成一个可以用历史衡量的时间轴,变成一个手摸上去也很有触感的历史沧桑地。它的沧桑不在它的皱纹,而在它把历史演绎成一些故事,一些人物,比如董福祥、魏镇、魏锟、张九才、乔连成、王世选,这些人把环县的历史演绎成一段边疆史,一段抗战史,一段向往国泰民安的奋斗史。
环州古城,从一座城门演绎出了歌舞升平,千年传承的秦腔仍然唱出了它的激跃与豪迈。环县小曲子唱出了男欢女爱,也唱出人间疾苦。但普天下,大地养人,也养历史。
历史的月亮仍然会升在半空,那又圆又大又明亮的月亮,那皎皎如谁眨闪眼眸的月亮,在此刻,也眨闪出一段相思的情话。
皮 影
那些从牛皮上走下来的人物,像一个个活在时间里的鬼魅,在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生前的遗愿。好似它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好似它们只为还自己一个愿,把心里的那个愁,那个苦,不吐不快。
当锣鼓一响,声腔里嘶吼出的是生活的咸淡,时而如低鸣的呜咽,时而如秋声过蝉,时而悲愤如战鼓雷鸣。
似马如闪电,龟背驼腰,蹑手蹑脚。那些怪兽、吉祥物,神仙鬼怪,一个个把故事讲成了一个个预言。
故事被一代代传下来,被刻在一张张牛皮上。那影影绰绰,斑斓的色彩里,曾埋着多少眼泪和叹息,他们用一张皮留下了人世间太多的遗憾。
宁县湘乐宋塔
周祖陵
祖先就像一条河流,我们溯源而上,寻找水的源头。
我们看见了那个教会我们粮食种植的先人,他名稷,又名弃。他是作为弃婴,在一个巨人脚印里诞生的。他像驯化牛马猪狗一样,驯化了粮食,让粮食从此走在到达人类肚腹的路途上,喂饱苦难的生活。
从此,饥饿不再为难生活,从此,他们也不再是饥荒里的流民。
子午岭
暮色渐浓,子午岭上的树木和山体已渐失轮廓。越来越浓的暮色遮避了我们的视线。
我惊叹于这绿色的蔓延和生长,它们已经遮住了黄土高原的荒芜,让其变得丰腴而美丽。
当站在子午岭的瞭望塔上,我看到群山之上,轻纱帐下,起伏的山峦,像起伏的曲线,蜿蜒向时空的拐弯处。
子午岭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海洋里飘荡着我们的独木小舟,风雨飘摇里是我们路过的时间。
一条从秦朝走来的秦直道分隔开了子午岭,就像分开了南方与北方,分隔开了繁盛与荒凉。我们努力辨析那秦直道上的时间轴,是古代还是将来,也许只有这隐隐而来的黄昏和黑暗,才能说清时间的那点消息。
本文配图为作者所拍
作者简介
万有文,甘肃省高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甘肃中青年作家班学员,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在《诗刊》《星星》《解放军文艺》《散文百家》《延河》《飞天》《四川文学》《星火》《诗歌月刊》《诗选刊》等40多家公开发行刊物发表,已出版诗集《故地》《月照河西》、散文集《在河之西》等7部,曾获得鲁藜诗歌奖、孙犁散文奖、张掖市政府“金张掖文艺奖”等奖项。
来源:甘肃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