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将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私人公司,马斯克哲学的终极形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3:49 1

摘要:SpaceX,如今估值几千亿美元,已经不是一家航天公司了,它是一台吞吐野心与技术的机器,是马斯克全部“信仰”的物理延伸。

SpaceX,如今估值几千亿美元,已经不是一家航天公司了,它是一台吞吐野心与技术的机器,是马斯克全部“信仰”的物理延伸。

谁也没想到,这台机器差点死在2008年。

彼时,三次发射全部失败,Tesla濒临破产,马斯克的婚姻也在破裂边缘。他用完了自己所有的钱,就差把房子卖了。最后一搏,靠的是Peter Thiel等PayPal老同事的2000万美元。一个月内造出第四发火箭,“Falcon 1 Flight 4”成功入轨——第一家进入地球轨道的私人公司就此诞生。三个月后,NASA甩来16亿美元合同,直接续命。

真正的生死门槛,不是技术,是资金,是失败容忍度。

但SpaceX之所以可怕,不是靠命悬一线的幸运,而是它几乎垄断了“把不可能变成可重复可能”的流程——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重新定义一切成本与工艺,把行业常识逐一打碎。

马斯克提出“idiot index”概念:产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比值。他发现火箭的制造溢价高达50倍。

解决方式只有一个:自己做。

SpaceX自己制造约80%的整流罩、推进器、结构组件、发动机。发动机不是外包来的精密黑盒,而是从金属棒开始打磨的“自产”。

别的厂商一个火箭舵机要12万美元,马斯克定价5000刀,工程师从车库门启闭器中找灵感。“那不过就是个车库门。”

别的公司气冷系统预算300万美元,马斯克改用6000美元的家用空调。

甚至推进系统故障后,不等替换零件,“拿锤子砸一下,焊接上去,继续测。”

NASA是合同驱动,SpaceX是目标驱动。一个按流程挣钱,一个奔着火星去,连盈利都不是主要目标。

而这一切,源于2001年马斯克点进NASA官网,发现竟然没有火星计划。他震惊了,觉得人类疯了。于是买票参加The Mars Society晚宴,捐了5000刀,坐到了James Cameron旁边。Robert Zubrin一边讲火星殖民,一边灌他“人类若不向外发展终将灭绝”的药。那顿饭吃完,马斯克的命运拐了个大弯。

他本想买两枚俄罗斯ICBM火箭改装,谈判时被羞辱:“小子,没钱还想上天?”对方直接坐地起价,从1800万一枚涨到2100万。他转身从莫斯科回来飞机上跟Jim Cantrell说:“我们自己造。”

于是有了SpaceX。

从一间洛杉矶旧仓库起步,召集一批火箭爱好者,工程师Tom Mueller最关键。马斯克逼着他把开发周期砍成一半,他顶不住:“你不能把本来就减半的再减半。”马斯克直接怼回去:“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给我干出来。”

这种压缩式执行、快速试错、边干边学,成为SpaceX文化。

第一发Falcon 1火箭在五秒内起火,原因是B-nut燃料接头松动。第二发推进剂失控,因为省了防晃挡板。第三发一级残留推力撞上二级,全毁。

三连败。

马斯克在公司群里说了一段话:“我绝不放弃,跟我干,我们一定赢。”

那一刻,所有人像打了鸡血。第四发,成功。

随后是Falcon 9,体积是Falcon 1的12倍,9台Merlin发动机同步工作,可靠性和冗余都更强。成本却只是NASA航天飞机的1/30。

更重要的是,可回收

火箭变飞机,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循环使用。从2015年首次成功回收助推器开始,到2024年,SpaceX已回收超过280次。每次重复使用,发射成本继续压缩。

但如果只看火箭,你还没真正理解SpaceX的威力。

关键在Starlink。

这不是一堆低轨卫星,而是未来最赚钱的现金流机器。2021年还只有6万用户,2024年已经突破500万用户。全球覆盖,军事、远程工作、灾害通信一网打尽。

Starlink可能会单独上市,而SpaceX本体不会。

原因很简单:火星计划是几十年的科技堆叠,不可能每季度讲财报故事。马斯克说得很明白:如果上了市,投资人三个月一个KPI,那这家公司就完了。

想去火星,不能为钱活。

这也是为什么SpaceX股东几乎没人卖股。2024年估值达到3500亿美元,超过智利和芬兰GDP,但股东依旧死守。没人想下车。

如果说20年前PayPal是马斯克金融哲学的试验场,那么SpaceX就是他人生哲学的终极形态:不要听别人怎么说,只看世界怎么变。

哪怕是NASA,在2004年还试图把ISS补给合同给财务状况堪忧的Kistler Aerospace,被马斯克举报到GAO(美国问责局),硬生生撤了合同。从那之后,NASA所有合同必须公开竞争,SpaceX由此进入核心供应体系。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Falcon Heavy发射时,两侧助推器并排落地,像同步跳伞般优雅;载人龙飞船将宇航员送上ISS,恢复了美国自己的载人发射能力;猎鹰9号常态化运营,成为全球最可靠、最便宜的轨道入口;Starship正在测试,一个能将100吨货物送上轨道的巨兽,一旦成功,火星移民的基础平台将全面具备。

而马斯克真正想要的,并不是火箭成功,而是文明脱离地球,走向多星球。

他说:“恐龙没能幸存下来。”

他说:“早上醒来,应该有点东西让你兴奋。”

他说:“科幻小说,不应该只是小说。”

而这,就是SpaceX之所以存在的全部。

没有品牌叙事,没有美术滤镜,没有“构建意义”的自我陶醉。

只有从钢材到发动机的一道焊缝,一场测试,一次试飞。

失败,然后再来。

全靠一点——死磕到底。

来源:老胡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