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褚定侯——这位浙江德清籍排长,正是在此牺牲的英烈中的一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前夜,他于浏阳河北岸阵地,提笔给大哥定浩写下一封长达六页的家书,信中写道:“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爱,务祈兄勿念。”
夏日清晨,湖南长沙岳麓山绿意盎然、游人如织。半山腰处,响鼓岭六角亭内,一块刻着“长沙会战碑”的青石碑静静矗立,默默诉说着三次长沙会战的抗战故事。
褚定侯——这位浙江德清籍排长,正是在此牺牲的英烈中的一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前夜,他于浏阳河北岸阵地,提笔给大哥定浩写下一封长达六页的家书,信中写道:“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爱,务祈兄勿念。”
字字泣血,句句铿锵。不久,他在战场中英勇就义,年仅22岁。
八十载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今天,我们重读这封家书,触摸字里行间炽热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
青年时期的褚定侯 德清县档案馆供图
投笔从戎,血战浏阳
德清莫干山脚,记者到访时,90岁的老人褚定坚身板挺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电视屏幕。屏幕里正在播放电视剧《战长沙》,当炮火连天、将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出现时,老人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这部抗战片他反复观看了十几遍。“每每在剧中看到长沙会战的画面,我就会想起二哥褚定侯。”褚定坚老人声音哽咽,“他牺牲时只有22岁,连个全尸都没能留下……”老人颤抖着打开一个沾满锈迹的小铁盒,里面是六页二哥写下的绝笔家书,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正是年轻时身着军装的褚定侯。
褚定坚老人向记者讲述褚定侯的故事 记者 李心怡 摄
褚定侯于1919年生于浙江德清莫干山。家中四兄弟,他排行老二。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又南下进攻杭州,战火很快蔓延到他的家乡。“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武康一带杀人纵火、奸淫掳掠,老百姓恨透了。”褚定坚回忆道。那时在杭州一中读书的褚定侯被迫回到莫干山避难,终日在家,深感报国无门。
1938年秋天,得知天目山办起了战时浙西临时中学,褚定侯立即前往求学。次年,周恩来和时任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一起来到学校,鼓励学生们积极抗争、保家卫国,这给褚定侯带来极大鼓舞。回到家后,褚定侯同母亲说:“我要去当兵,打日本人,大家都去打日本人,日本人就打不进来了。”
抱定抗日救国的决心,褚定侯投笔从戎,考取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第17期。
军校毕业后,褚定侯先被分配到军令部,但他立即要求编入一线部队,“既然要抗日就要到前线去!”于是,褚定侯被编入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任排长。
这次战斗以后,他写来家信说:“日本鬼子非常狡猾,他们化装成农民前来侦察,但均被我方识破、消灭。会战中,我方士兵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们在自己身上绑上手榴弹,然后舍身炸毁敌人的坦克。”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重兵进攻长沙,与中国军队展开第三次长沙会战。褚定侯率全排官兵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此时,将士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成则以功勋报国家,失则以长沙为坟墓!
12月27日,在即将与日军决战的前夕,褚定侯毅然提笔,给远在云南的大哥褚定浩写了一封长达六页的家书:“阵地之后五十公尺处即为大河,河宽水深,无舟无桥,此真为韩信之背水阵矣……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信中,褚定侯与家人依依惜别:“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
褚定侯家书封面 受访者供图
当褚定侯写下这封信的时候,日军已经跨过了汨罗江。前有顽敌、后无援兵,褚定侯率部与日寇昼夜血战,最终全排4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兑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1942年1月中旬,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方胜利告终。日军伤亡5.6万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万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美、英等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的形势下,盟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这次会战的胜利,对保卫湖南及西南大后方安全、稳定全国战局起到重要作用。”长沙市档案馆馆长李建勋说。
家风传承,精神长存
褚定侯牺牲的时刻,家人无从知道。8年后,褚定侯的家人在国防部抚恤处查到了他的名字。拿到抚恤金时,父母悲痛不已。
褚定坚回忆,父母开始想用家中唯一的金戒指为褚定侯造个亭子,希望下雨天让人歇一歇,躲躲凉、躲躲雨。但是,这个亭子后来并没有建。因为这唯一一枚金戒指在后来抗美援朝中,被母亲洪彩玲捐献给国家,支援建造飞机大炮。
不仅如此,在已经失去一个儿子的情况下,这位母亲又送三儿子褚召南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参加志愿军。四弟褚定坚长大了,也参军报国,1955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弟的儿子褚海膺在南京军区当兵三年……褚定坚说:“在我们看来,这是对定侯最大的纪念,对他的精神最好的传承。”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莫干山没有忘记褚定侯,没有忘却褚母洪彩玲造凉亭的心愿。2021年9月,在褚定侯为国捐躯八十年之际,由德清县政协发起组织各界人士筹建起一座“襄亭”,亭子旁的碑壁上刻着:忆往昔岁月峥嵘,璧月宵悬,壮业巍巍。后辈临亭,每忆德清豪杰,历千万年,崇基杰构,今古流芳……
后人为褚定侯修建的凉亭 受访者供图
“每年清明和冬至,我们全家人都会到亭子去祭拜。令人感动的是,每次去到凉亭,总能遇到不少群众自发前来祭奠,亭前的石阶上时常摆放着鲜花和祭品。”褚定坚说,还有学生们专程前来寻访,他们都会仔细阅读亭子边的碑文,了解那段历史。
“我相信,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传承,二哥和千千万万抗战英雄的精神就永远不会消失。”褚定坚久久伫立在亭前,轻声说道。如今,褚家将褚定侯绝笔信的原件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期待更多的青年人能读懂家国大义。
竹海深处,家国延绵
夏日的莫干山,竹林苍翠,清风徐来。然而,硝烟战火,隐藏于历史的褶皱,不曾消逝。
莫干山位于湖州市德清县西部,距县城23公里。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和杭嘉湖一带相继沦为敌占区。风景优美的莫干山,短短数月内变成了一座巨大的难民营,从各地逃难上山的难民有数万之多。不少留在山中的中外人士为保护难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多难民在这里,安全地度过了8年。
历史的烟云与自然的灵秀在此交织。当褚定侯走出莫干山、迈上前线浴血奋战之时,莫干山的战斗也在打响。
莫干山140号别墅 图片源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被誉为避暑胜地的莫干山,200多幢各具特色的别墅遍布各个山头。这其中,许多革命旧址,如星罗棋布,点缀其间。位于莫干山上横山的140号别墅,依山而筑,处形简朴,小巧玲珑,掩藏在浓密的竹林深处。这里是140号别墅浙西特委旧址。浙西特委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在杭嘉湖敌后地区开展了艰苦、曲折、复杂的抗日反顽斗争,在浙西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周女士拍摄的莫干山 图片来自受访者
“最近带着孩子在这度假,在山间游玩的时候,经过了很多红色景点,除了这里,还有毛主席下榻处、国共第二次和谈旧址白云山馆。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路过这些景点时,特意带着孩子细细看了,也让他能铭记历史。”8月下旬,莫干山的绿荫间,车流不时交织。来自杭州的周女士一家,趁着孩子暑假,一起到莫干山避暑,在山间游玩时,不经意间走访了许多“嵌”在山林中的革命旧址。
如今,烽火散去,红色记忆犹存。
“莫干山周末徒步攻略:莫干山环线(征途户外),全程约13公里。我们实际走了8.5公里,包括庾村广场、民国风情街、竹林古道、襄亭、裸心堡、百步岭、剑池和国际登山步道。”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的旅游攻略里,红色景点不时出现,串联旅程,襄亭便是他们徒步莫干山的一站。这是褚定侯的亭子,是母亲洪彩玲的亭子,也是无数往来后人的亭子……2023年以来,莫干山度假区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400万人次以上,省外游客占比80%,年平均接待国际游客超10万人次。
八十载风雨洗礼,山川无声却铭记。岳麓山上的战壕遗迹,莫干山脚的纪念亭台,虽相隔千里却遥相守望,它们共同向世人诉说着:战火虽远,铁骨犹存;英雄虽逝,精神常青。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