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九三阅兵的落幕,绝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仪式结束。每一届阅兵都会引发全球舆论的浪潮,但这一次,气氛尤其微妙。美国总统特朗普白宫记者会上,面对“中国阅兵是否对美国构成挑战”的提问,连珠炮似地甩出五个“不”,紧接着又断言“中国需要美国,而且远胜于美国需要中国”。
据环球网报道,北京九三阅兵的落幕,绝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仪式结束。每一届阅兵都会引发全球舆论的浪潮,但这一次,气氛尤其微妙。美国总统特朗普白宫记者会上,面对“中国阅兵是否对美国构成挑战”的提问,连珠炮似地甩出五个“不”,紧接着又断言“中国需要美国,而且远胜于美国需要中国”。
必须承认,这次北京阅兵确实在细节上“卷”出了新高度。流程环环相扣,气势恢宏。阅兵式和分列式两部分,部队阵列前后呼应,整个活动一小时不到,却张弛有度、节奏感极强。受阅方队在长安街列阵,再一梯队一梯队通过天安门,展现的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现代化之师的全新形象。从官方直播到现场报道,细节里写满了自信。更关键的是,亮相的装备让人眼前一亮——99A主战坦克、歼-20S隐身战机、东风-5C洲际导弹、东风-61、激光及微波反无人机武器、机器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机器狗……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成色,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不容忽视。
为什么说这场阅兵是真正“震撼世界”?一方面,主战坦克99A配备125毫米滑膛炮,能兼容多种弹药,2000米穿深750毫米,甚至能实现高难度的“漂移过弯”;外表加装全新爆炸反应装甲,把坦克“三级甲”做成了现实。空中有歼-20S、歼-16、轰-6K轮番起飞,地面有新型战略导弹、反无人机装备、无人作战集群齐齐亮相。外媒用“眼花缭乱”形容中国新装备,不少军迷甚至自嘲成了“军盲”。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媒体全程高能关注,CNN、NBC、BBC、卫报等用“震撼”“精密”“新里程碑”形容中国军队的进步。外界想忽视中国国防现代化,已经彻底没戏了。
但阅兵真正的分量,其实在于“话语权”的再分配。中国强调和平纪念、历史记忆、国防自信,外界却总爱给扣上“秀肌肉”“挑战美国”的帽子。这回特朗普倒是少见地没顺着西方舆论起哄,被问及中国阅兵是否挑战美国,他连着五次否定:“不,不,一点也不。不,我完全不这么认为”。还反复强调“和中国领导人关系很好”,“中国需要我们远胜于我们需要他们”。这番表态,怎么看都不像是“友好祝词”,反倒像是夹杂着自尊、自信、焦虑和试探的复合信号。
为什么特朗普会如此反应?要知道,在他以往的中国议题表态中,挑事、嘴硬、甩锅都是家常便饭。可这一次,面前是北京阅兵刚刚震撼世界,记者直接把“挑战美国”的话题顶到他脸上,他却选择“软着陆”。有人说这是外交辞令,其实更多是一种现实权衡:中国军力现代化的步伐,已经让美国不得不掂量掂量。对美国来说,贸然在这种场合挑衅中国,风险和收益根本不成正比。
更何况,中美关系本就处于复杂多变的“竞合”状态。特朗普嘴上说“中国需要美国”,其实是美国精英阶层一贯的“优越感”使然。可真要较真,中国今天的国防和产业链,早已不是谁的施舍和恩惠。中国能有今天,靠的是14亿人的奋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不断突破的科技创新。无论是新能源车、智能家电、航空航天还是高铁、芯片、5G,越来越多领域已经不再依赖美国。即便在中美贸易摩擦最激烈时,中国企业也靠自主研发和市场韧性挺了过来。美国的打压,最后反倒逼出了中国自己的创新体系。这一点,特朗普嘴里说不承认,心里其实很清楚。
但凡了解中美贸易结构和全球化现实的人,都不会把“中国离不开美国”当真理。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美国农民靠中国市场卖大豆,中国家电、手机、汽车也畅销美国。全球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不是谁的“衣食父母”。特朗普的“需要论”,更像是“自我安慰”,给盟友和国内一个心理定心丸。可事实是,全球产业链和地缘格局早已不是“美国中心论”能自圆其说的年代了。
这次阅兵之后的舆论撕扯,其实暴露出美国的一种心理落差。美国一方面不愿承认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在军事、科技、经济多个层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特朗普式的连环否定,就像是给美国社会和盟友打的镇定剂,安抚焦虑情绪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留下调整空间。不少美国媒体解读,这种表态既是对中国军力的“被动承认”,也是对盟友的一种“喊话”——别对美国的领导力太悲观,美国还没到“被挑战”的地步。
特朗普的五连否定,其实也透露出美国战略层对现实的清醒认知。美国不是没想过用“挑战”这张牌继续打压中国,但真要闹到两国彻底撕破脸,代价谁都承受不起。中美两国体量巨大,真要动起手来,全球经济、安全、科技体系都要跟着遭殃。特朗普嘴上喊“中国需要美国”,实际是美国更怕被中国“抛弃”。要知道,这几年中美经贸摩擦、科技战,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损失可不是小数目。美国农场主大豆卖不出,芯片商订单骤减,物价飞涨,谁都不敢真把中国市场“踢出去”。
中国之所以能顶住压力、稳步前行,靠的正是自身的硬实力。阅兵展示的不是“谁厉害”,而是“谁能扛得住压力”。美国“以实力为尊”的思维其实最懂这一套。只不过这次面对中国的现代化步伐,特朗普只能用“否定+自信”来包裹自己的焦虑。中国的强大,让美国必须学会“理性应对”,而不是简单用冷战那一套来打压。
但也得提醒中国社会,千万不要因为美国一时的“软化”就掉以轻心。特朗普今天可以连喊五个“不”,明天就能在贸易、科技、外交、舆论等领域继续围堵中国。美国的对华策略,不会因为一次阅兵、一次表态就发生本质变化。中国要做的,还是把自己的事办好,把硬实力、软实力、国际话语权一块块筑牢。只有实力够强,才能让美国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挑衅。
这次阅兵带给国人的自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信要变成持久的、可持续的国家竞争力。美国的“霸权思维”不会一夜消失,西方对中国的“贴标签”也不会自动改观。中国要有定力,也要有底气——既敢于展示实力,也能保持谦逊和平的姿态。历史已经证明,谁能掌控主动权、谁能读懂对手,谁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笑到最后。
来源:中国吉林网吉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