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100个常识,抓紧收藏起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2:59 1

摘要:10、火锅起源:商周时期已有类似火锅的“温鼎”,重庆火锅以麻辣闻名。

1、八大菜系:鲁菜(宫廷风格)、川菜(麻辣)、粤菜(清淡)、苏菜(淮扬菜)、浙菜(鲜嫩)、闽菜(海鲜)、湘菜(酸辣)、徽菜(山珍)。

2、满汉全席:清代宫廷盛宴,融合满族与汉族菜肴,共108道。

3、药食同源:中医理念,如枸杞、山药、红枣既可入药也可食用。

4、南米北面:南方主食以米饭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

5、“五味”调和:酸、甜、苦、辣、咸平衡,体现中国烹饪哲学。

6、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保宁醋、永春老醋。

7、“鲜”的追求:中国菜讲究食材本味,如清蒸鱼、老火汤。

8、官府菜:古代官员家厨传承的精致菜肴,如孔府菜、谭家菜。

9、清真饮食:回族等民族遵循伊斯兰教规,禁食猪肉。

10、火锅起源:商周时期已有类似火锅的“温鼎”,重庆火锅以麻辣闻名。

11、炒:高温快炒,保留食材鲜嫩(如宫保鸡丁)。

12、蒸:健康烹饪法,用于点心(包子)、海鲜(清蒸鲈鱼)。

13、炖:文火慢炖,如佛跳墙需炖煮数小时。

14、炝:热油淋香料激发香味(如炝炒白菜)。

15、熘:食材炸后裹芡汁(如糖醋里脊)。

16、卤:用香料老汤长时间浸煮(如卤牛肉)。

17、拔丝:糖浆熬至拉丝状裹食材(拔丝地瓜)。

18、刀工九法:切、片、剁、剞(雕花)等,影响菜品口感。

19、火候:分文武火,如炒菜用武火,炖汤用文火。

20、吊汤:用鸡、猪骨等熬制高汤,提升菜品鲜味。

21、五谷: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类)。

22、豆腐起源: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

23、“山珍”代表:香菇、竹荪、松茸等菌类。

24、“海味”代表:鲍鱼、海参、鱼翅、干贝。

25、发酵食品:腐乳、豆豉、酱油、醪糟(酒酿)。

26、花椒与辣椒:辣椒明代传入中国前,花椒是主要辛辣来源。

27、传统调料:八角、桂皮、香叶、草果、陈皮组成“五香”。

28、酱油分类:生抽调味,老抽上色。

29、“发物”禁忌:中医认为某些食材(如羊肉、韭菜)可能引发旧疾。

30、腊味:腊肉、腊肠通过风干或熏制保存。

31、春节:北方饺子(寓意交子)、南方年糕(年年高升)。

32、元宵节:吃汤圆(象征团圆)。

33、端午节:粽子纪念屈原,北方多甜粽,南方多咸粽。

34、中秋节:月饼寓意团圆,分广式、苏式、京式。

35、腊八节:喝腊八粥(杂粮、干果熬制)。

36、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或羊肉。

37、长寿面:生日吃整根面条不断,象征长命百岁。

38、“头伏饺子二伏面”:夏季伏天饮食习俗。

39、“四喜丸子”:婚宴必备,寓意福禄寿喜。

40、“鱼”的谐音:年夜饭必有鱼,象征“年年有余”。

41、座位次序:正对门为主位,长辈或贵客居上。

42、斟茶礼仪:茶斟七分满,叩指礼表感谢。

43、筷子禁忌:不可插饭中(形似祭祀)、不可敲碗(乞丐行为)。

44、“饭不语”:传统认为吃饭时说话不礼貌。

45、敬酒顺序:先敬长辈或尊者,碰杯时杯口略低。

46、“添饭”礼仪:不可说“要饭”,应说“添饭”。

47、分食文化:传统合餐制,现代提倡公筷。

48、宴席结束:主人未离席,客人不宜先起身。

49、“茶满欺人”:倒茶过满是对客人的不敬。

50、“无酒不成席”:重要场合必饮酒,如白酒、黄酒。

51、“冬吃萝卜夏吃姜”:中医顺应季节的食疗理念。

52、“以形补形”:如核桃补脑、猪蹄补脚力。

53、药膳代表:当归羊肉汤(补血)、四神汤(健脾)。

54、“晨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姜驱寒暖胃。

55、“饭前喝汤,苗条健康”:广东人饮食习惯。

56、寒热平衡:螃蟹性寒,配姜醋;火锅配凉茶。

57、“春吃芽,夏吃瓜”:顺应时令选择食材。

58、“五色入五脏”:红色补心、绿色养肝等。

59、粥的养生:白粥养胃,红豆粥祛湿,小米粥安神。

60、忌空腹吃柿子:鞣酸易形成胃结石。

61、“狗不理”包子:创始人乳名“狗子”,忙到“不理人”。

62、“夫妻肺片”:原名“夫妻废片”,用牛杂边角料制成。

63、“叫花鸡”:传说乞丐用泥巴裹鸡烤制而成。

64、“麻婆豆腐”:清代成都陈麻婆创制,突出麻、辣、烫。

65、“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因香味诱佛越墙而来得名。

66、“东坡肉”:苏轼改良红烧肉做法,流传至今。

67、“左宗棠鸡”:湖南名菜,实为台湾厨师改良的美式中餐。

68、“松鼠桂鱼”:刀工似松鼠尾巴,浇汁吱吱作响。

69、“蚂蚁上树”:肉末粘粉丝,形似蚂蚁爬树枝。

70、“虎皮尖椒”:辣椒表面焦痕似虎皮。

71、“白菜价”:北方冬季储存大白菜曾是民生大事。

72、“番茄”身份:明代传入,长期被当作观赏植物。

73、“西瓜”起源:原产非洲,五代时期传入中国。

74、“荔枝”运输:唐代用快马驿送,“一骑红尘妃子笑”。

75、“皮蛋”争议:外国人称“世纪蛋”,国人视为美味。

76、“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分长沙火宫殿和绍兴两种流派。

77、“燕窝”采集:金丝燕唾液筑巢,需攀岩冒险获取。

78、“鱼翅”争议:因环保问题,现代宴席逐渐弃用。

79、“味精”发明: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

80、“榨菜”产地:重庆涪陵榨菜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腌菜。

81、中餐海外传播:19世纪华人劳工将中餐带至欧美。

82、“杂碎”文化:美式中餐代表,李鸿章访美时意外流行。

83、“幸运饼干”:美式中餐馆发明,内藏祝福纸条。

84、“左宗棠鸡”:美国最受欢迎的中餐之一。

85、“火锅全球化”:海底捞等品牌在海外开设分店。

86、“老干妈”:中国辣椒酱风靡欧美,被称为“国际女神”。

87、“Dim Sum”:粤式点心英文名直接音译,流行全球。

88、“包子热”:纽约街头出现“BAO BAO”专卖店。

89、“珍珠奶茶”:台湾发明,成为全球现象级饮品。

90、“筷子文化圈”: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共用餐具传统。

91、柿子与螃蟹同食:鞣酸与蛋白质结合易引发腹痛。

92、豆浆未煮沸:含皂苷毒素,必须煮透。

93、发芽土豆:含龙葵碱,不可食用。

94、“食物相克”误区:多数无科学依据(如菠菜豆腐)。

95、“趁热吃”危害:65℃以上饮食可能损伤食道黏膜。

96、“隔夜菜”风险:绿叶菜亚硝酸盐含量易升高。

97、生吃海鲜:可能携带寄生虫(如醉虾、生鱼片)。

98、“以醋醒酒”:无效,反而刺激胃黏膜。

99、“骨头汤补钙”:钙含量极低,脂肪含量高。

100、“蜂蜜永久保质”:若含水超标,仍会变质。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联系删

来源:人文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