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日本特色“开盒”术,咱不学也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12:41 1

摘要:前段时间,一则“百度副总裁之女‘开盒’孕妇”的新闻刷爆了网络,让不少人第一次听说了“开盒”这个灰色产业链。新闻里,一个小女孩花点钱就轻轻松松挖出了别人的个人信息,一个普通人的姓名住址甚至是身份证号,就这样全部暴露在了大众面前,听起来让人不由得头皮发麻。

前段时间,一则“百度副总裁之女‘开盒’孕妇”的新闻刷爆了网络,让不少人第一次听说了“开盒”这个灰色产业链。新闻里,一个小女孩花点钱就轻轻松松挖出了别人的个人信息,一个普通人的姓名住址甚至是身份证号,就这样全部暴露在了大众面前,听起来让人不由得头皮发麻。

其实,这种让人不安的现象并不是咱们独有的烦恼。放眼东边那个邻居日本,他们对“开盒”这门“手艺”早就熟门熟路,甚至可以说玩出了花样。从2000年初的互联网浪潮开始,日本就和中国一样迷上了“纯天然开盒”。中国靠着人多势众,用”一人一铲子“的方式发明了“人肉搜索”;而日本则以个人为单位,在“钻研精神“的加持下诞生了“特定屋”。

日本的“特定屋”已经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可是与国内“昙花一现”的“人肉搜索”不一样的是,日本的“特定屋”经过这些年时间的洗礼不仅没有淡出历史舞台,反而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转型”,进一步商业化、组织化,在大SNS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

时至今日,普通人的身份信息还是被明码标价,2000日元就能买到你的名字,1万4000日元就能知道你此刻在哪儿,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今天咱们就从日本特色的“纯天然开盒”聊起,看看这些“特定屋”是怎么把开盒变成了灰色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想想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在这场信息战里保护自己的隐私,将开盒者拒之门外。

日本特色“开盒”

——“特定屋”的崛起

先说说“特定屋”是个啥。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一群利用网络公开信息帮人开盒的家伙。不需要冒着触犯法律的风险接入非法数据库,客户只要丢来一个SNS账号,他们就能从照片、文字、点赞记录里挖出目标的真实身份,姓名、工作地点、电话、住址,甚至连家庭关系都不在话下,讲究一个“绿色天然,准确高效”价格还不贵,从2000日元到1万日元不等,堪称“平民化服务”。更夸张的是,有些特定屋还组成了团队,公开和客户的交易截图,证明自己“童叟无欺”——当然,也顺便震慑那些想拿钱不干活“败坏行业名声”的同行。

一张不经意的照片可能透露非常多的个人信息

这些特定屋的客户需求五花八门。有的是被网购诈骗了,想找出骗子是谁;有的是怀疑老公开了小号,想查查证据;还有些纯粹是好奇心作祟,花几千块就为了知道某个网红住在哪儿;当然,更多的人是因为在网络上跟别人起了争执,想要挖出对方身份从而卸下对方的匿名保护,让自己在骂战中立于优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离谱?但在日本,这已经成了个半公开的灰色产业。成蹊大学客座教授高桥晓子就警告过,这种行为看似轻松,实则风险不小。要是信息被用在跟踪狂或者其他犯罪上,特定屋可能得背上共犯的锅。

明码标价:信息越准难度越高,报价也就越高

令人意外的是,特定屋的身份往往出乎意料。他们不是什么黑客帝国里的神秘高手,而是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主妇、公司职员。比如有个30多岁的女性,白天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晚上就接单当特定屋。她坦言,自己一开始只是出于兴趣,喜欢从公开信息里拼凑别人的生活,后来发现还能赚点零花钱,就顺手当起了副业。她还挺得意地说:“这不违法啊,反正我用的都是公开信息,谁都能查到。”在她眼里,开盒的快感有点像解谜游戏,至于后果?“那不归我管。”

普通人都能成为特定屋,也使得监管难上加难

SNS:

个人信息的无底洞

为什么日本的特定屋这么容易得手?答案就在我们每天刷的SNS上。现代人离不开社交媒体,发个自拍、晒个午饭、吐槽个天气,都是日常操作。可这些信息一旦叠加起来,简直就是特定屋的“宝库”。

举个例子,你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咖啡店自拍,背景里有店名或者街景,特定屋就能通过街景地图锁定位置。如果你在微博上抱怨“期末考试太难了”,他们可能猜出你是个学生,再结合你关注的人(比如某大学的学生会账号),学校都不难猜。甚至你以为自己的账号匿名了就安全?错了,只要你和现实中的朋友互动频繁,特定屋就能从对方的公开信息反推出你是谁。

连照片中眼睛的反光都会成为开盒的线索

更夸张的是,连照片里的细节都能出卖你。比如日本有个案例,一个偶像的粉丝通过她自拍时瞳孔里的反光,推断出她常去的车站,然后在那儿蹲点,最终导致她遭遇猥亵。还有人发现,拍个樱花照时不小心露出剪刀手,高清相机能直接拍到指纹——这要是被拿去破解生物认证,后果不堪设想。总务省都忍不住跳出来提醒大家:“别随便摆pose啊!”

连“耶”都不能比了,实在是防不胜防啊

再往严重一点说,直播主播风险可就更高了。还记得前几天东京新宿那个被当街捅死的主播吗?照片都能透露出你的位置,更何况是实时直播呢?凶手就是看着直播一路找到她的所在地的。这种事儿听着像电影,但现实里真就发生了。另一名网络主播优里香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在医院工作时被粉丝开盒到了办公室,甚至被当面“突袭”,从此再也不敢随便透露行踪。

新宿高田马场路上杀人案的嫌疑人就是靠着直播找到位置的

日本的社会土壤:

为什么“特定屋”在这儿火了?

“特定屋”能在日本这么猖獗,不是偶然。首先,日本的SNS普及率极高。根据统计,2023年日本有超过8000万人在用Twitter,Instagram用户也接近5000万。大家都爱分享,信息量自然就多。其次,日本的隐私意识相对滞后。欧美早就因为剑桥分析公司擅自动用百万个人信息进行政治宣传的“剑桥分析丑闻”对数据隐私敲响警钟,但日本很多人还觉得“发个照片没啥大不了”,结果给了特定屋可乘之机。

日本人对SNS的依赖度十分之高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跟日本社会对“别人的生活”的窥探欲有关。日本文化里一直有种微妙的“村社会”传统,大家对邻居的事儿特别好奇。SNS不过是把这种好奇心放大到了全国范围。特定屋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窥探欲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那个大阪的20多岁女性特定屋就说过:“我喜欢那种窥视别人生活的感觉,像在玩侦探游戏。”这种心态,在日本并不少见。

对他人生活的好奇也助长了”特定屋“

还有个因素是法律的灰色地带。日本法律对“开盒”本身没啥明确规定,只要特定屋用的是公开信息,就很难定罪。埼玉县有个案子,一个男人通过特定屋查到了前女友的住址,之后干出一堆骚扰事儿,最后被抓了。可特定屋呢?屁事儿没有,因为他们只是“提供信息”,没直接参与犯罪。这就让特定屋有恃无恐,觉得自己不过是“技术工种”,后果跟他们无关。

“开盒”带来的社会问题

“特定屋”的兴起,看似是个小众现象,但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隐私的崩塌。过去,隐私是锁在抽屉里的东西,现在却像散落在街上的纸片,谁都能捡起来拼凑。其次是犯罪的低门槛化。以前跟踪一个人得花大力气,现在几千日元就能买到全套信息,跟踪和诈骗犯罪的成本直线下降。

许多跟踪狂便是利用“特定屋”来锁定目标的

更可怕的是,这事儿对普通人的影响。日本有个20多岁的女性,在电车上被陌生男搭讪后,对方居然通过SNS找到她,还发来“運命だよね(这就是命运呢)”的私信。她吓得注销了账号,连上下班时间都不得不改了。还有个30多岁的女性,在网络上被陌生人认出公司地址,搞得她整天提心吊胆,只能求同事陪着上下班。这些案例说明,“开盒”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心理和社会安全的威胁。

回家路上被人这样搭讪也太吓人了

还有个隐忧是“正义化”的风险。特定屋里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网络义警”,专门挖出诈骗犯或者恶人信息,觉得自己干的是好事。可这事儿一旦失控,就可能变成私刑。比如5ちゃんねる(日本著名匿名论坛)的“特定班”,就经常把炎上(引起网络公愤)者的个人信息扒得一干二净,甚至连家人都不放过,导致现实生活里出现家庭破裂、失业、邻里排挤的悲剧。

自保指南:

别让“特定屋”盯上你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防开盒最好的办法就是“低调生活”。别急着晒图,先问问自己:这张照片会不会暴露我的信息?

背景里的路牌、建筑、甚至垃圾袋,都可能是线索。实时更新是大忌,最好等回家再发,时间差能救命。假信息也是好招,比如故意说自己在另一个城市,迷惑潜在的“特定屋”。

需要注意自己发出去的照片,随处可见的物件都透露着重要信息

账号设置也很关键。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把把SNS设成私密模式,只对熟人开放;别随便接受陌生人关注,哪怕对方头像再可爱。照片里的细节得处理,比如用贴图或者马赛克盖住敏感信息,或者干脆少发自拍。像优里香那样的直播者,更得小心,别在直播时暴露实时位置。

还有,别小看身边的小事。垃圾袋别随便丢,快递的条形码别乱拍,连阳台上上的制服都可能是突破口。总之,少点“求认同心理“,多点防备心,生活才能安心。

珍珠奶茶的反射都能暴露你的位置...也太离谱了

可话又说回来了,明明自己只是在好好生活,却要时时刻刻防着开盒的人,过得也太憋屈了吧?所以政府对于个人信息的监管也必须要跟上。

日本的“特定屋”乱象照出了信息时代隐私保护的漏洞,由于其利用公开信息的性质难以被法律约束,导致政府监管困难。

反观国内,更加“先进”的开盒市场正在暗中飞速发展,前几天的新闻更是暴露出了”非法海外社工库“的存在,可是实实在在的违法犯罪,政府得赶紧行动起来,别等到“中国版特定屋”满天飞才后悔。

还是那句话:需要完善法律

日本可是给我们敲了个警钟:技术越发达,隐私越脆弱。中国人口多、网民多,真要形成产业链条,后果比日本可严重多了。政府得立法、监管、教育三管齐下,毕竟,谁也不想刷着手机,突然发现自己被“开盒”了吧?

开盒时代,

我们何去何从?

日本的“特定屋”现象,既是科技进步的副产品,也是社会心态的投影。他们用几千日元就能撕开你的隐私保护网,让人既震惊又无奈。但这事儿也不完全是日本独有,随着SNS全球化,各种各样的花式“开盒”方式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欧美有黑客论坛直接点对点窃取个人信息,我们国内从非法社工库调用个人数据,和日本的“特定屋”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问题:互联网时代,信息太透明,隐私太脆弱,防不胜防啊。

可是谁不想自由自在发照片呢...

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既不能完全放弃SNS(谁能忍住上班不看两眼呢),也不能毫无防备地裸奔。也许未来的解决之道,在于法律的完善和技术的中和——比如用更严格的隐私法,或者更新的技术来反制“开盒”。但在那之前,保护自己还是得靠自己。毕竟,在这个人与人的边界逐渐模糊的互联网时代,多一份小心,就能少一份麻烦。

下次发SNS前,不妨多看一眼:这张照片,会不会成为“开盒者”的下一个猎物?毕竟,谁也不想某天收到一条私信:“嗨,你叫xxx吧?我知道你住哪儿。“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 完 -

来源:日本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