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老报人拿出传家宝:80年前的《大公报》! “日本投降矣!”头版头条特大字号宣告胜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03:24 2

摘要:1945年8月15日,宣告“日本投降矣!”的《大公报》出街,被民众抢购一空。大家争相阅读,奔走相告——这是中国人等待了太久、为之浴血奋斗多年的喜讯。

1945年8月15日,宣告“日本投降矣!”的《大公报》出街,被民众抢购一空。大家争相阅读,奔走相告——这是中国人等待了太久、为之浴血奋斗多年的喜讯。

“这份报纸,我舅舅收藏了40年,在我手里又是40年。”80年后的夏天,杭州日报老记者楼时伟摊开这份珍藏了大半辈子的《大公报》,感慨万千。“这样一份轻若蝉翼的老报纸,背后的历史太厚重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报纸是传递战争信息、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的重要媒介。80年过去了,烽火淬炼,铅字未冷,这份《大公报》所承载的红色记忆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舅舅从报童手中

“抢”到了《大公报》

今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3237件展出文物中,就有一张来自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大公报》“日本投降矣!”原件。

楼时伟手中的这份《大公报》,则是舅舅沈培鑫压箱底40年的“宝贝”。

“40年前的一天,我去上海舅舅家做客。他从房间里取出一只斑驳的皮箱,又从箱底的一堆物件中翻出了一张泛黄、发脆的老报纸。”楼时伟没想到,舅舅竟一直收藏着这张日本投降当天的《大公报》。

当年,抗战爆发后,沈培鑫就读的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现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迁至重庆北碚办学。据他回忆,日本投降的当天,北碚满街飞奔着报童,手拿一大叠刚刚出版的报纸边跑边喊:“看报看报,日本今天投降啦!”

日本投降当天,重庆民众上街争购《大公报》

(图自《大公报一百周年报庆丛书》)

时隔近半个世纪,舅舅仍清楚地记得,他一下从报童手中“抢”到了5份《大公报》,奔跑着回学校分送给同学,与大家共享这份扬眉吐气的喜悦。

“舅舅自己留存了一份报纸,小心翼翼地折叠好珍藏起来,40年来一直存放在箱底。”当得知楼时伟有收集老报纸的爱好,才郑重地把这份意义非凡的《大公报》交由他收藏。

沈培鑫先生

四十又四十。这份“传家宝”在舅舅的箱底珍藏了40年,传到楼时伟手中又是40年。如今,这张《大公报》的原件在市面上非常珍稀,大部分都是后来的影印件。

这样的巨型字号

在中国报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大公报》“日本投降矣!”的主标题,用了超大号的五个铅字,后面跟着“答复四国接受规定条款,今晨七时四国首都同时正式宣布”,占据了六分之一版面,赫然入目,振聋发聩。这样的巨型字号,在中国报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楼时伟在报社工作23年,也未曾见过。“我曾和同事探讨,铅字都没有这么大的字号,会不会是刻字师傅用木头一个个刻出来的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华社 发)

后经查证,当年,《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提前筹划抗战胜利日的版面设计,亲自到排字房,与刻字师傅崔永超研究字号、字体。于是,才有了五个八栏高字号的大字,个个重逾千钧。“尤其是最后的一个‘矣’字,奇崛深长啊!”楼时伟感慨道。

可以想象,80年前日本投降当晚的《大公报》编辑部有多群情激昂,更有多热火朝天。“大家一定连夜开会,办公室灯火通明,一起‘奋战’到天亮。”

记者 厉玮 文 丁以婕 摄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郑哲豪 审核 蒋波 陈洁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