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要是翻开《大清会典》,保准吓一跳,堂堂一品大员年俸才180两银子,七品知县更是只有45两!这数儿听着不少?但是算笔账:光绪年间一两银子能买150斤大米,七品县令一年工资换算成大米,也就6750斤,折合现在约4万块钱。
以前我们看电视剧,总觉得清朝官员个个穿金戴银,家里摆着珐琅彩瓷,桌上顿顿山珍海味。
可要是翻开《大清会典》,保准吓一跳,堂堂一品大员年俸才180两银子,七品知县更是只有45两!这数儿听着不少?但是算笔账:光绪年间一两银子能买150斤大米,七品县令一年工资换算成大米,也就6750斤,折合现在约4万块钱。
要知道县令可是要养师爷、衙役、门房一大家子人,这点钱连喝稀饭都不够!
更荒唐的是满汉差别对待。满人官员除了正俸,还有禄米、旗饷、田庄收入,汉官却只能拿“裸薪”。比如曾国藩当礼部侍郎时,年俸155两银子,可光他在京城租四合院就要花掉60两,给老家寄钱再花50两,剩下的连给同僚随份子都不够。
他在家书里诉苦:“京中欠债已逾千金,每日当物度日。”谁能想到后来剿灭太平天国的湘军统帅,年轻时穷得当裤子?
咱就拿曾国藩当个活例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39岁的曾国藩升任礼部右侍郎,正式进入“副部级”高官行列。
按《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他这个级别的年俸是155两银子,外加155斛禄米(约合77.5两银子)。看着年收入232.5两,实际过得啥日子?
他在日记里算过细账,比如房租:京城宣武门四合院年租60两;再比如佣人:门房、车夫、厨子等8人,年支出48两。除此之外,还有应酬,什么同乡会、同僚红白事,年需100两;家用也必不可少,给湖南老家寄50两。
这么一算,还没买米买菜就已经超支26.5两。
难怪他写信给弟弟说:“每月必当衣一二次,每次当票叠至寸许。”堂堂二品大员穷得当衣服,说出来都没人信!
康熙末年贪腐成风,雍正皇帝一拍脑门想出个“高薪养廉”的法子。
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官员除了正俸,还能拿“养廉银”,这钱从哪儿来?从老百姓交的税银里抽!比如直隶总督年俸180两,养廉银却高达15000两,翻了83倍。
乍看是好事,可您细想就发现猫腻,这钱不是朝廷出,而是让地方官自己从税收里扣。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里,河南巡抚田文镜第一次领到养廉银时,吓得连夜写奏折问:“此系何项钱粮?臣不敢擅动。”雍正朱批回复:“朕给你就拿着!”结果这制度成了合法贪污的遮羞布。
到了光绪年间,四川总督的养廉银涨到13000两,可实际征收时,百姓要交的“火耗”(碎银熔铸损耗)却从10%涨到50%,真应了那句“羊毛出在羊身上”。
您可别以为所有官员都穷。满清王爷们那才叫真阔气!根据故宫博物院藏的《内务府奏销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庆亲王奕劻的年俸是白银2万两、禄米2万斛,这还不算他管的总理衙门每年“孝敬”的8万两。
他儿子载振过生日,光是收礼就收了30万两,够七品县令干666年!
再看汉人官员,两江总督张之洞算是顶级封疆大吏了,年薪加养廉银总共2万两。
可他既要养幕僚团队,又要接济门生故旧,最后连棺材本都没攒下。他去世时家里只剩“旧衣数箱,书籍满架”,对比庆亲王在北京什刹海占地80亩的豪宅,简直天上地下。这种“满汉有别”的待遇,把汉官逼得只能从百姓身上刮油水。
清朝官员发明了世界独一份的“要钱套路”。您听说过“冰敬”“炭敬”吗?夏天给上官送降温费叫冰敬,冬天送取暖费叫炭敬。
道光年间陕西粮道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里自曝:每年单给京城各衙门送“敬仪”就要5万两,这些钱全摊在老百姓的田赋里。
最狠的是“火耗归公”变“火耗加征”。雍正本意是把碎银熔铸的损耗定为10%,结果到光绪时,四川某些州县敢收50%!老百姓交1两税银,实际要交1.5两。
山东巡抚阎敬铭在奏折里痛陈:“民之卖儿鬻女者,十户而三。”这话在《光绪朝东华录》里白纸黑字写着,看着都揪心。
从穷官到军阀您可能要问:曾国藩后来怎么有钱养湘军?奥秘全在“厘金”制度。咸丰三年(1853年),清朝允许地方设卡收商业税,美其名曰“厘捐”。
曾国藩在湖南设了12道税卡,光茶叶一项每年能刮30万两。他在给咸丰的奏折里还振振有词:“取商贾之馀,养忠勇之士。”
靠着这笔横财,曾国藩年薪暴涨百倍。他给湘军士兵开每月4两饷银,是绿营兵的三倍,钱从哪儿来?《湘军志》里写得直白:“每破一城,许士卒大掠三日。”打下安庆时,光从英王府就抄出白银80万两。这位“中兴名臣”的传记里,可不会写这些。
到了宣统年间,官员捞钱都懒得遮掩了。庆亲王奕劻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大清首富”,他在汇丰银行存了712万英镑,相当于大清一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国库只剩24万两白银,摄政王载沣求奕劻借钱发军饷,老庆头一撇嘴:“老臣家里也揭不开锅啊!”
对比之下,汉人官员更是变本加厉。
四川总督赵尔丰在保路运动前,把民间筹集的修路款250万两白银全吞了,直接导致百姓暴动。这些事在《清实录》《宣统政纪》里都有记载,读着比小说还魔幻。
回头看看曾国藩那155两的年俸,再看看庆亲王存在外国银行的700万英镑,就知道大清为啥非亡不可。当王爷的银子能买下半个英国,县令却穷得要去当铺,这样的王朝不亡,天理难容!
1. 《清史稿·职官志》(赵尔巽主编)
2.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
3. 《道咸宦海见闻录》(张集馨著)
4. 故宫博物院藏《内务府奏销档》
5. 学者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俸禄制度分析
6. 央视纪录片《历史的拐点》第五集《白银危机》
来源:硬核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