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近期公开发声,直指特朗普政府上台不到一年,就耗尽了他与拜登等人此前积累的政治遗产。沙利文提到,美国的全球品牌形象已被严重破坏,不少曾经的盟友都觉得美国靠不住,反观中国,在全球民调中的满意度却远超预期。
据新民晚报报道,9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九三阅兵接连在中国举行,26位外国元首齐聚天安门,这一历史性场景引发全球关注。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近期公开发声,直指特朗普政府上台不到一年,就耗尽了他与拜登等人此前积累的政治遗产。沙利文提到,美国的全球品牌形象已被严重破坏,不少曾经的盟友都觉得美国靠不住,反观中国,在全球民调中的满意度却远超预期。
最让沙利文痛心的是美国对印度的政策。特朗普政府曾将对印度的关税提升至50%,这一举措直接冲击印度经济。印度对美出口企业利润大幅缩水,订单稳定性骤降,企业不得不紧急寻找其他市场。更关键的是,这让美国过去多年拉拢印度的努力付诸东流,反而把印度推向中国。有媒体报道,莫迪多次拒接特朗普电话,随后就开启亚洲行,先访问日本,再到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还公开表示与中国保持紧密关系的重要性,计划将部分贸易和产业重心转向中国市场。
沙利文直言,现在很多美国盟友都在和美国保持距离,中国甚至不用主动做什么,只需旁观就能看到局势变化。这番话也反映出美国民主党当下的焦虑,不过民主党仍抱有期待,因为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个人支持率已降至40%,这是他第二次任期内的最低值,民主党认为共和党可能在中期选举中失利,自己有望重新掌握主动权。
但无论美国两党谁能执政,有一点很明确,遏制中国发展已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就在中美关系复杂之际,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率领贸易代表团前往华盛顿,与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人员会面,核心任务是落实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共识。中方在会谈中明确表示,双方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有分歧就摆到桌面解决,能合作的领域就尽量拓展。除官方会谈外,中方还见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及众多企业代表,充分听取工商界声音。
有意思的是,中方代表团行程快结束时,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引发舆论风波。他指责上诉法院“党派味儿太浓”,认为法院判定关税不合法的裁决是错误的,还放话“美国最后肯定能赢”,甚至提及最高法院,夸张表示若裁决生效会“毁了美利坚”。熟悉他的人都清楚,这些话既是给支持者打气,也是为选战定调,但他口中的“最终胜利”,其实间接承认了当下在关税问题上并未占据优势。
沙利文在播客中还提到,特朗普加关税的操作不仅影响美国自身,还损害了美国的信誉,连盟友都开始“对美国去风险”。以印度为例,美国50%的关税虽未波及电子和制药行业,但纺织、宝石、珠宝等行业率先遭殃,这也促使印度加快“风险对冲”,不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莫迪的亚洲行安排很有讲究,访日是为了稳住与美日体系的技术、投资通道,来中国参加上合峰会则是借多边平台缓解双边压力,同时还能与其他国家对话,拓展合作空间,并非外界所说的“倒向中国”。
此次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规模创下历史之最,对中国来说,这是展示多边合作能力的重要窗口;对其他成员国而言,能在地区稳定、跨境运输、能源和粮食等领域找到务实合作机会。各国领导人先在峰会上谈合作,再通过九三阅兵看到中国的稳定与实力,这种组合效应让“稳定能带来的好处”进一步释放。普京带领庞大代表团出席,白俄罗斯总统也明确表达对中国的支持,这些都是很明确的信号。
对很多国家来说,与中国合作的关键在于“能预料到结果”。中国政策稳定,不会朝令夕改,合作项目能落地,投入的资金有回报,不会突然出现失控风险。九三阅兵展示的中国军队现代化水平和整体作战能力,让周边国家觉得安全环境可控;峰会讨论的合作规则和具体项目,能给企业指明实际操作方向。这种稳定的环境,正是印度应对美国高关税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也是其他国家在复杂国际形势中寻求的“依靠”。
再看美国内部,情况更为复杂。俄乌冲突、中东问题、亚太事务都需要美国投入资源,国内两党争斗却愈演愈烈,导致政策频繁摇摆。对外要强调同盟团结,对内却受政治斗争牵制,美国对外承诺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沙利文说他去其他国家访问时,对方都在讨论“怎么降低对美国的依赖”,不想把自身命运和美国政策深度绑定。
美国有些官员在稀土问题上放狠话,说要“重新夺回主导权”,但稀土产业链从采矿、冶炼、加工到应用,需要完整的体系支撑,投资、环保、人才、市场缺一不可。美国一味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却迟迟补不上产业链短板,这种差距其他国家都看得很清楚。
中国当下的做法很明确,不被美国的节奏带偏,该谈的继续谈,该做的扎实做。这次李成钢带队的华盛顿会晤,虽没有公布具体清单、数额和新协议,但打通了官方与民间的沟通渠道,明确了合作原则,为后续合作打下基础。
现在的局势很清晰,不是看谁口号喊得响,而是看谁能把实事做到位。美国若继续在关税问题上反复加码,把司法当靶子,只会进一步失去盟友信任。
来源:铁血论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