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非化学系到世界TOP2的交互设计,全靠我的“不务正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9:38 2

摘要:锵锵!化学实验瓶里装不下我的交互梦,做了这么多年理科生,我直到大学才找到天命专业,很多人听到我从化学转到交互设计,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都是一脸不可置信。

锵锵!化学实验瓶里装不下我的交互梦,做了这么多年理科生,我直到大学才找到天命专业,很多人听到我从化学转到交互设计,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都是一脸不可置信。

我是那种做了决定就不会回头的人,但我的项目经验为0、对各个设计的认知也为0,能拿到offer全靠徐老师带我杀出一条“血路”,很快,我就要义无反顾冲向伦艺CCI的校园啦。

本期分享人:Z同学

H·ART 工业交互学部 24届学员

本科 浙江师范大学 化学

绩点:3.35/5

语言成绩:雅思7.0

OFFER(截至发稿前)

伦艺CCI Data Science and AI MSc

布里斯托大学 User Experience Design and Innovation MA

拉夫堡大学 User Experience Design offer

我加入了学生组织的设计部,成了学校宣传部的御用美工,经常给微博和公众号产出节日海报、微信图文之类的,那时候我就体验了一把当乙方,把设计图改来改去的日子。

也正是那一年,整个朋友圈都在沉迷一款叫做《江南百景图》的古风经营类游戏,朋友圈全在建桥修庙不亦乐乎,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把学校的风景也做成游戏里那样的建筑?就这样,一版《浙师百景图》横空出世,我把学校的建筑用游戏的画风呈现出来,各种奇思妙想一锅乱炖。

就是这个

推文一发直接爆了,阅读破万,评论区也全是“爱看好看、团队了不起”这样的好评。让我有点小小膨胀,意识到设计比化学、做实验更能让我有成就感,所以干起设计来就总有使不完的牛劲。

评论区

后来《合成大西瓜》火遍全网的时候,我又照葫芦画瓢,参考它做了一款小游戏,我虽然不是码农出身,也没学过游戏设计,但好歹上过编程的必修课,认识很多计算机的同学,再加上网上有很多教程。

网址:zjnudaxigua.vercel.app/ 欢迎大家来玩

就这样东拉西扯把游戏做好了,每次刷朋友圈都能看到有同学在玩这款游戏,这些努力老师也都看在眼里,就给我介绍了一些兼职,比如给《中国国家地理》作图、做AE特效、促销长图……一顿操作猛如虎,我一个非科班出身的野路子,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掌握了一堆设计技能。

于是我一边在教室里跟化学缠斗,一边开始认真思考:要不……研究生去学设计?而我爸妈都希望我踏踏实实做个老师,那段时间我还挺迷茫的。想着考研碰碰运气,没想到一不小心居然过了同济的交互设计分数线,误打误撞进了复试。

真的,人生第一次因为过线而痛哭流涕,因为我根本没准备作品集!一页都没有!

我内心只有六个字:完了完了完了。我爸妈见我是真的鼓足了劲想学设计,私下里早就偷偷接触了很多作品集机构,和我一起紧急求援,也是巧了,我邻居的女儿的同学在H·ART申上了爱丁堡大学,我也就麻溜来了。

我也没抱太大希望,考研多卷大家也知道,再加上我的准备时间撑死也就半个月,主带老师吭哧吭哧带着毫无项目经验的我10天就搓出了一个项目,我已经觉得很不错了。结果嘛,自然是差了亿点点点点,但也正好让我全力以赴准备留学。

我一共参加了两届夏令营,第一次更像带观摩性质的社会实践,那时候刚来H·ART没多久,主要以学习为主,参加了团队讨论,也记录了不少方法论和流程。

第一次参营的展板

第二次则不一样了,这次不仅顺利做出了完整的项目,还拿到了米兰设计周和NCDA铜奖,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信心大增的经历。

项目是和工业、数媒的同学一起组队完成的,大家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徐老师就建议我们先搞清楚先解决哪些问题,于是我们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调研和逻辑构建上。

我在组里主要负责前期的用户调研和策略分析,比如用价值画布分析不同群体的痛点和触达路径,逐步构建出整个系统的用户画像和服务逻辑框架。

到了中后期,我们需要将调研结果落地为视觉与交互设计。我参与了高保真原型的优化,把前期构思中的模糊部分补全、细化,尤其是在用户操作路径与界面视觉之间做了不少调整,力求让方案在逻辑清晰的基础上,也能真正“用起来舒服”。

我们组的合作还是很愉快的,虽然多人协作确实比单人项目要花费更多精力在沟通上——比如每个决定都要经过一轮轮讨论确认,不能“一拍脑门就开干”。

但正是这种反复博弈的过程,反而让项目在后期推进时效率非常高,并且每个人都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除了夏令营的项目比较硬核,我还在财务对账系统项目中加入了AI内容,尝试用AI大模型优化对账流程中重复性高的工作。

传统的财务对账往往依赖人工比对EXCEL数据,而我希望通过AI自动识别内容,迅速发现那些异常数据,这样一来,效率和准确率都有大幅提升。这也成为我作品集中偏“技术”的项目。

03我与徐老师的“修罗场”


来H·ART的这一年,我总共折腾了4个项目,分别是:学习教育平台、社区流浪猫治理、财务数据对照系统、飞机智能眼罩耳机。听着像四条完全不同的支线任务,每一条背后都藏着我和主带徐老师一整个“修罗场”的血与泪。

尤其是那个关于流浪猫的项目,徐老师有多严格呢?我前期交的五六七八九十个选题全部石沉大海,连续几轮被打回,人已经麻了,正在我双眼空洞刷短视频、心想要不要回炉重造时,和猫住那些救助博主的视频蹦了出来。

大数据又陆续给我推了类似的账号,我发现他们常年自掏腰包救猫,也不太接受捐款,收入不稳定,只能把猫猫全部养在自己身边。

流浪猫被民间组织救助是运气好,运气差的甚至可能被人抓走送上餐桌,再加上虐猫事件频发,在这样的境遇下,猫猫只能看人的脸色生活,相比之下,流浪的狗狗就有专门的收留所。

救助过的猫猫

我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能让“政府-物业-居民”三方联动一下,搞个对猫也有用的社区治理系统?我试探性地把这个想法抛给徐老师,没想到他眼前一亮,说流浪动物的选题很常见,但我的这个构想很少人做。

本以为越过高山就是平原,却没想到遇见了更高一座山T.T。徐老师,让我,一个超级大i人,去小区里调研。我硬着头皮走街串巷,采访路人,也被不少人以为是推销产品的,被防备、被忽视、甚至被讨厌的猫的人劈头盖脸骂过,我也只能脸上笑嘻嘻,心里苦哈哈。

我发了100份问卷,本以为至少能收回一半,结果只收回来不到十份,整个人都快裂开了,跟徐老师报备时,没想到他反过来说:“这不正好说明大部分路人其实不关心流浪猫的处境吗,只有爱猫或者讨厌猫的人才关心。”大师,我悟了!

后面听说上海有个公益组织建的“城市猫岛”,专门救助一些猫猫,位置离我太远了,是徐老师亲自帮我跑了一趟现场。

猫岛的照片

就在徐老师这样扎扎实实地指导下,我们一点一点把系统搭建了出来。

在我的设计里,最理想的状态是政府出资,在小区设置流浪猫安置点,政府可以通过小程序对猫进行管理;社区则可以通过大屏实时可视化监控流浪猫治理成效;居民可以使用“猫脸识别系统”,手机一扫就知道每只猫的名字、性格和健康状况,就像北大猫猫名册那样给每只猫一个身份,所有流程一目了然。

图源:北大猫协

我还加入了宠物医院板块,帮助流浪猫解决疫苗和绝育问题。除去上文说的10天赶出来的项目,这算是我在H·ART静下心来完成的第一个项目。

回顾这一年,我从在化学实验室里和试剂瓶斗智斗勇,到被徐老师反复“敲打”,最后拿下几个竞赛奖项和梦校offer,我好像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愿意一次次熬夜、一次次重来。

设计对我来说不只是画几张图、做几个项目,而是让我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世界、拆解问题,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再小的灵感也能引发共鸣,再冷门的选题也能照进现实。

接下来,我马上就要飞往伦敦开启下一段人生啦,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申博、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老师。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