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马来西亚龙运铁矿大罢工事件再现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9:41 2

摘要:2024年8月,王保国、祝国防在高温下到牡丹区大黄集镇毕寨村寻访参加龙运铁矿大罢工劳工的后人 市派“第一书记”王保国、韩峰面对空空的白壁,开始了对解元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布展工作 解元集村的群众演员积极参与纪录片《面人》的拍摄 《菏泽日报》2010年3月31日

2024年8月,王保国、祝国防在高温下到牡丹区大黄集镇毕寨村寻访参加龙运铁矿大罢工劳工的后人 市派“第一书记”王保国、韩峰面对空空的白壁,开始了对解元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布展工作 解元集村的群众演员积极参与纪录片《面人》的拍摄 《菏泽日报》2010年3月31日刊登的有关马来西亚龙运铁矿大罢工的纪实文章《永记历史的丰碑》

8月24日和25日,山东卫视相继播出了《菏泽面塑艺人海外点燃抗日烽火》的报道及大型电视纪录片《面人》,再现了1938年2月菏泽500名劳工及“面人郎”们在马来西亚龙运铁矿点燃抗日烽火的英雄壮举。

报道及纪录片一经播出,立时在齐鲁大地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菏泽日报》8月27日刊发万余字的长篇通讯《跨越山海的爱国星火》,以深情的笔触还原这一历史事件,读来如星火灼心、山海同鸣。

八秩尘封终破晓,抗倭史迹映青史。这背后,是新闻工作者们长达10多年的专业坚守、各级领导的关注支持及广大群众的倾情参与,共同铸就了这次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尘封偶遇启钥人

17年前的2008年,菏泽日报社记者王保国义务为家乡编写村史时,在村民任月灿家中,意外发现了一张其父亲任冠禄参加马来西亚龙运铁矿抗日罢工的归国证明。这张贴有照片、落款为“华侨救济铁山工人失业委员会”,且盖有三角形印章的证明,犹如一把金钥匙,瞬间打开了历史之门。有着较强职业敏感的王保国在感到震惊的同时,着手开始了朔源工作。

最初,他通过网络查找,在有关华侨抗战史的介绍中,发现了“华侨常天绪对组织龙运罢工非常积极”的线索。这个常天绪是不是就是当年从解元集村走出去的“面人郎”?

此后的一年多,随着越来越多的线索出现,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段不应该被忘却的历史记忆,便利用节假日到市有关部门查找资料,最终在菏泽市图书馆所藏的《山东省志侨务志》里,发现了1933年和1938年马来西亚华侨常天绪在菏泽招工500人和组织参加龙运铁矿抗日罢工两条重要文献。

在后来的走访中,他深入了解到菏泽的这些劳工们有的伤亡葬在了海外,有的归国途中遭到日寇的屠杀,有的回国后参加革命而英勇牺牲,还有的离乡后与家人再没相见。

“小枣树,弯又弯,背起包袱上铁山。铁山远,铁山行,铁山留下我儿名。”这是穆李村李本化、李本纯的母亲晚年经常唱了哭、哭了唱的一首民谣。嗓子哑了,眼哭瞎了,至死她也没等到儿子归来。这些线索对王保国的触动很大,职业使命促使他下定决心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劳工们背后的故事。

他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用在了解和收集这些资料上。2010年3月31日,《菏泽日报》用半个版面刊发了王保国采写的菏泽劳工参加龙运铁矿抗日罢工的纪实文章《永记历史的丰碑》。不久这篇文章还被收录进《菏泽百年名人大观》。

10多年间,他先后挖掘整理了3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500多张珍贵的历史图片,相继出版了《解元集村记》《乾元烽火》两部书籍,全面介绍了龙运铁矿大罢工,以及归国劳工们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故事,使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开始走进公众视野。

十年坚守录忠魂

2015年初,在一次采访活动中,王保国与菏泽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祝国防相遇,两人聊起了鲜为人知的龙运铁矿大罢工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拍摄和保存一些老人对这段历史讲述的视频资料和完成展现这次抗日活动的电视纪录片《面人》,成为两人的共识。此后,他们便开始对参加龙运铁矿大罢工的劳工们背后的故事进行追索,这一干,竟长达近10年。

为深入了解解元集村华侨常天绪带领和组织村民参加龙运铁矿大罢工劳工的史料,他们先是向国外的龙运铁矿工头常天绪的后人寄信,邀请他们回家无果后,又求助马来西亚华侨寻找他们,但他们没有接受采访的意愿。他们毫不气馁,同时又远赴北京、南京和菏泽当地深入采访。近10年间,他们采访过参与龙运铁矿大罢工的劳工后人,菏泽著名抗日英烈何健之、宋心田、白华的亲属等上百人,拍摄保存了大量相关视频资料。

从组织筹建解元集村革命纪念碑、马来西亚龙运铁矿抗日大罢工纪念碑,举办立碑仪式,到村里组织寻找挖掘埋入地下的记载解元集村劳工名字的石碑、联系在南京工作的参加龙运铁矿大罢工的唯一健在者杨守林回家,再到2023年解元集村筹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祝国防一直默默无闻地义务帮助解元集村,拍摄保存了近2000G讲述革命历史的视频资料,完成了电视纪录片《面人》的最初策划和制作。

拍摄近10年间,祝国防从不给村里增加任何麻烦,不接受村里的招待,不收受村里的任何礼物。2015年,他与村里的人员一起到北京采访龙运铁矿劳工后人,坚决谢绝雇用车辆的想法,而是背着沉重的拍摄设备乘火车硬座到了北京,并特意嘱咐住最便宜的宾馆,一日三餐全部是家常便饭,从不浪费一分钱。为了拍摄效果,他到几十里外的村庄寻找老房子;为片中画面需要,他多次不打招呼冒雨冒雪到村里拍摄相关镜头,就怕给村干部添麻烦。为还原游击队员遭敌人追击的场面,高温环境下他在玉米地里连续拍摄。为了拍摄刻碑镜头中石块破裂的一瞬间,他头顶40度高温在室外拍摄了一个小时。为了拍摄一组面人镜头,他多次修改重拍10多次,直到满意为止。2022年冬天,根据纪录片拍摄需要,在组织村中的群众还原空手夺枪的革命斗争故事场景时,祝国防和同事们一直拍摄到凌晨一点多钟。

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呐喊,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日英雄故事,那些坚贞不屈的爱国信念和斗争精神,在祝国防的坚守下,最终得以在镜头下和公众的视野中重获新生。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2024年11月2日,祝国防因劳累过度心梗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电视纪录片《面人》。但他用镜头抢救性拍摄的这些影像资料为后人留住了老一辈的血泪和荣光,弥足珍贵。

他走时,未拍摄完成作品的文案标题在案头泛着微光,如同那些他亲手擦亮的星辰,南洋罢工者的呐喊、面人里藏匿的密信、黄河谱曲中的密码……所有被他用镜头记录过的历史,终将在时光中绽放。而今,他化作一棵树,根须深扎鲁西南的黄土地,枝头结满名为“铭记”的果实,年年岁岁,守望这片土地的血泪和荣光!

祝国防留下了《迟到的集结号》《边区寻源》《永远的冀鲁豫》等多部红色经典作品。在电视纪录片《面人》的幕后,他更是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用镜头完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坚守——让蒙尘的历史重新照耀人心。

尘埃拂尽终有声

在《面人》纪录片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鲁西新区党工委等各级各部门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菏泽市广播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菏泽记者站,最终联系到了带领菏泽劳工参加龙运铁矿大罢工的常天绪后人,完成了对海外人员的资料收集。

更令人激动的是,菏泽市广播电视台记者陈中、侯雪雁等人到马来西亚采访时,经过努力还寻找到了李本化、李本纯的埋葬地及其在马来西亚的后人。此后,记者专程到穆李村,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本化、李本纯在村中的亲属,并嘱咐他们的家人,一定要到去世都没盼到儿子回来的老人家坟前说一声,她的儿子找到了,她一定会听得见!

经过持续的努力,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最终登录山东卫视,呈现在公众面前。

红色薪火永流传

2023年10月,菏泽鲁西新区党工委和马岭岗镇党委根据打造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规划,决定利用龙运铁矿大罢工和劳工们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解元集村筹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此时我市也展开了第六轮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在市委组织部、菏泽鲁西新区党工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菏泽日报社党委选派王保国、韩峰两名同志分别到马岭岗镇解北村和穆李村担任市派“第一书记”,担起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设计布展重任。

把数百张照片和十几万字的文字资料分门别类地布展出来,对于从没有搞过设计的两人来说,无疑像一座大山挡在了面前。最初,面对一处处的空白墙壁,他们不知如何下手。他们查资料、找专家、到周边的纪念馆参观学习,晚上整理布展方案,白天到图片社盯着排版设计,标题的制作、文字的编辑、图片的位置、大小的处理,两人都亲力亲为,常常在图片社一盯就是半夜。

对于“第一书记”开展的红色文化项目,菏泽日报社党委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力及班子成员多次到村调研,指导布展工作,并派出专业人员与“第一书记”进行布展方案研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近1000平方米的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最终落成,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田纪云,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周恩来总理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等先后为解元集的红色文化题词题字。2024年4月7日,前来菏泽参加2024世界牡丹大会的李肇星及夫人秦小梅在菏泽市委党校听取了驻村“第一书记”王保国、韩峰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汇报,并给予高度赞扬。

目前,解元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已成为我市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活动场所。一批批党员、学生、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来这里参观学习,接受红色精神教育的洗礼和熏陶。

笔锋星火渡山海

龙运铁矿劳工常合民的女儿、全国公益之星常梦观看纪录片《面人》之后,动情地写了一篇文章,对新闻人的职业坚守表示感谢。

她在文中写道:在信息迭代如潮的时代,总有一些身影,执着地站在时光的褶皱里,为那些被淡忘的故事拂去尘埃……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挖掘”二字,更在于“宣扬”——通过笔端的力量,让这段曾被遮蔽的历史走出角落,让那些为反法西斯事业立下丰功伟绩的华侨先辈被更多人知晓、铭记。感恩记者们的坚守和执着,让龙运铁矿大罢工的故事免于被岁月淹没;是他们,让老一辈无产者的精神火种得以延续。这份对历史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本身就是一部值得书写的篇章。愿这样的坚守被看见,愿更多人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菏泽日报 记者 马琳

来源:菏泽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