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懿在历史演绎中,一直是被塑造成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平起平坐的最大对手。但有人疑惑:为什么在宋代的武庙72将中,有诸葛亮的名字,而且是排位历史第五位!在历史演绎中的对手司马懿没有入选?另一与诸葛亮针锋相对的周瑜也能列入第55位!
司马懿在历史演绎中,一直是被塑造成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平起平坐的最大对手。但有人疑惑:为什么在宋代的武庙72将中,有诸葛亮的名字,而且是排位历史第五位!在历史演绎中的对手司马懿没有入选?另一与诸葛亮针锋相对的周瑜也能列入第55位!
其实,我们只要从何时塑造武庙72将的历史,就能知道原因了。
武庙72将最早不是宋代时出现的,而是要追溯到唐代。武庙最早是在唐朝时确立的。
司马懿未被列入唐代武庙(武成王庙)的七十二将名单,主要与以下几个历史背景和评价标准有关:
1. 武庙设立的政治与道德标准
唐代武庙的设立(始于唐玄宗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将领的“忠义”和“正统性”。司马懿虽军事才能卓越,但其家族最终通过政变(高平陵之变)和篡权(司马炎代魏建晋)终结了曹魏政权,这种行为在儒家伦理中被视为“不臣”,不符合武庙推崇的“忠君”价值观。
相比之下,诸葛亮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形象,成为武庙十哲之一,而司马懿则因“篡权”的负面标签被排除。而当时的张飞形象也远高于关羽。
2. 唐代对三国历史的评价倾向
唐代官方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受《三国志》及民间文化影响,倾向于褒扬蜀汉(刘备、诸葛亮等)的“正统性”和道德理想,贬低曹魏及司马氏。司马懿作为晋朝奠基人,自然被划入“篡逆”一方,其历史形象在唐代文人笔下多被负面化。
例如,杜甫诗中称“仲达(司马懿)畏蜀如畏虎”,而李白等诗人则推崇诸葛亮,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司马懿的复杂态度。
3. 武庙名单的取舍逻辑
武庙七十二将的选拔不仅看军事能力,更注重“功业”与“德行”的结合。司马懿的军事成就(如抵御诸葛亮、平定辽东)虽高,但其政治手段(如诛杀曹爽、架空皇权)被认为有违臣节。
唐代武庙更倾向于选择“善终”且无道德争议的将领,如张良、韩信(虽结局不佳但被视为悲剧英雄),而司马懿家族代魏的行为被视为“不义”,导致其被排除。
4. 后世晋朝的影响
晋朝因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被视为导致华夏动荡的政权,唐代统治者为凸显自身合法性,往往刻意淡化晋朝的历史地位。司马懿作为晋朝奠基人,其形象连带受损。
对比案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待遇差异
诸葛亮在武庙中位列“十哲”,而司马懿未被列入,直接反映了唐代对“忠”与“奸”的价值判断。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被视为忠臣典范,而司马懿的“三马食槽”则被视作权谋篡位的象征。
司马懿的落选本质是政治伦理压倒军事能力的体现。唐代武庙的评选并非单纯依据战功,而是将儒家道德标准置于首位。司马懿的权臣身份和家族篡权的历史结局,使其难以在强调“忠君”的武庙体系中获得认可。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古代官方史学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意识形态色彩。
来源:喜欢历史的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