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山寮渔民遇渔获减沙滩退,转型咋破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01:56 2

摘要:王叔的渔船账本记着笔明白账:2024年出海108天,比十年前少了近一半。海南智渔的调研本上也有组数据:超过一半渔民觉得渔获明显减少,金鲳鱼从前一网几百斤,去年只剩二三十斤。

清晨五点的荣山寮,王叔摸着船舷叹气。天气预报说近海风力达7级,他那艘抗风等级6级的小渔船只能泊在港里。

这场景搁二十年前不敢想,那时他和父辈开船去台北海域,一网能捞上百斤黄花鱼,现在用定置网守一天,网里说不定只有几条小杂鱼。

王叔的渔船账本记着笔明白账:2024年出海108天,比十年前少了近一半。海南智渔的调研本上也有组数据:超过一半渔民觉得渔获明显减少,金鲳鱼从前一网几百斤,去年只剩二三十斤。

这变化不是渔民凭感觉说的,中国近海是全球升温最快的海域之一,海水变酸让鱼群越躲越远,大风天增多又把出海日子砍了一刀。

村里像王叔这样的"夫妻档"渔船有150多艘,这种被叫做"生计渔业"的模式,养活着近2000村民。可现在捕得多不如以前赚得多:油价涨了,网具成本高了,鱼价却没怎么涨。

无奈之下,有些渔民转去搞网箱养鱼,但近海养殖又面临水质变化的难题,海洋就像本复杂的账本,这边减了渔获,那边就加了成本。

沙滩后退的速度,村里老人用脚步量过:从村口到海边,以前走五分钟,现在得走七八分钟。村干部说得更具体:"我小时候沙滩在那棵椰子树旁,现在树早被海水冲倒了。"自媒体人刘然的记录更直观:2025年台风"蝴蝶"过后,沙滩一夜退了两三米,渔民搭的帐篷不得不往后移。

这不是荣山寮独有的问题。日本Esanbe岛2019年被海水吞没,所罗门群岛11个小岛2020年消失不见。中国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3.4毫米,四十年下来涨了15厘米,别小看这点高度,它让海浪冲击更强,沙滩像被一点点"啃"掉。村里的定置网浮位也受影响,以前布网的地方现在水变浅了,渔网容易挂到底礁上。

好在荣山寮没坐以待毙。政府投了2000万修道路、建游客中心,把"海口最后的渔村"打造成网红打卡地。2024年村里来了100多万游客,王宏花把祖屋改成农家乐,开业三个月就回本了。符德福更有想法,把渔船改成海上运动体验船,教游客划帆船。

但转型不是简单的加法。王叔就犯了难:他家房子不靠海,改民宿没本钱;想跟年轻人学直播卖鱼,又搞不懂平台规则。说实话,老一辈渔民最愁的是浮位,这相当于海上的耕地,长时间不用就会被别人占了。村里做过统计,真正成功转型的渔民不到三成,多数人还是像王叔这样,一边试着接游客体验捕鱼,一边舍不得放下渔网。

社会组织也来搭把手。海南智渔送来了环保浮桶,替换掉以前的泡沫浮球,既减少污染又耐用。他们还办了"来Dǔn寮"体验周,让渔娘教游客腌鱼干,老渔民展示织网手艺。有渔民阿姨靠织渔网包,一个月多赚了800块,这法子好,把老手艺变成了新收入。

荣山寮的故事,其实是道复杂的算术题:沙滩在做减法,渔业在做加法,转型要算乘法,但每个渔民心里都有本自己的账。王叔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游客来了能把鱼价抬高些,这样他就算少出海几天,日子也能过下去。

全球有2亿人靠小型渔业生活,荣山寮的探索像个试验田。智利渔民学养殖,日本渔民搞人工育苗,这里则试着把渔文化变成旅游资源。但有个问题绕不开:当大海变了模样,传统渔业还能走多远?或许答案就藏在王叔常说的那句话里:"海养了我们一辈子,现在该想想怎么还回去了。"

潮水又涨起来了,王叔望着远处的沙滩。他知道,只要大海还在,渔民的日子就得继续过下去,只是这日子,得学着换种方式算了。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