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中国历史上永恒的经典。
前 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中国历史上永恒的经典。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近1300年间共诞生六百多名状元,父子先后中状元的更少。共产生9对父子状元,而山东的梁灏、梁固父子则名列其中,而且父子两个都是二十多岁中状元,极具代表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梁灏,字太素,郓州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人,生于963年。出身书香世家,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他自小就养成了刻苦读书的好习惯。
在梁灏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在叔父的抚养下长大,还拜济州大儒王禹偁为师。在王禹偁的指导下,梁灏进步飞快,对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充满信心。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初次进京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这也有情可原,毕竟行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比例,重要的是失败了能够有勇气去面对,梁灏没有气馁,索性在京城住了下来,誓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思。
雍熙二年(985年),梁灏再次参加会试,不但金榜题名,还被宋太宗赵匡义钦点为该科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恰巧这年他又喜得贵子梁固,可谓是双喜临门,春风得意。
此后,梁灏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一同掌管科举考试的事务,还与钱若水等人一同修订了《太祖实录》及《起居注》。王灏具备官吏的才能,每当上朝进奏时,他言辞敏捷,辩论清晰,对皇帝的提问对答如流,真宗对他非常赞赏。群臣的奏章,大多都让王灏参与商议。
景德元年(1004年),王灏被任命为开封知府。同年6月,他突然因病去世,享年42岁。著有文集15卷。
梁灏膝下共育有三子,梁固、梁述和梁适。其中梁灏中状元之日出生的梁固,遗传了父亲的优秀基因。
梁固在年少时,就已经展现出了坚定的志向和高尚的节操。他曾经撰写过《汉春秋》这部著作,受到了他父亲梁灏的高度赞赏。虽然梁固原本可以凭借父亲的恩荫直接获得进士的身份,但他却主动向登闻院请求收回这个恩赐,表示希望通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赢得功名。后来,他果然在科举考试中高中榜首,当时年仅22岁。
中状元后,梁固被授予将作监丞的职位,后来又升任为著作郎,并进入史馆任职,历任户部判官、判户部使三司勾院等职位。他为人气质俊爽,善于与人交往,慷慨大方,崇尚义气,对官场事务也非常熟悉。在马元方领导三司的时候,处理事务经常出现纰漏,梁固多次向朝廷上奏,成功地消除了财源流失的弊端。
当时,全国的刑狱状况混乱不堪,错判、误判的案件到处都是。梁固奉诏审查刑狱案件,他仔细研究案情,明察暗访,断案公平,处理得当,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梁固博览群书,才学渊博,他写的奏章和颂文辞藻工整,非常有文采。他著有文集10卷,可惜在33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朝廷赐予他“文懿”的谥号。朝廷和民间前往梁府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梁灏和梁固父子考中状元时都很年轻,去世时亦年轻,这种天妒英才的无奈着实令人感叹不已。
世人为旌表和纪念这对不寻常的父子,在其家乡东平州城建造了一座“父子状元坊”。清康熙年间兖州太守金一凤奉旨改修石坊,并在门额上亲书“父子状元”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根中柱又题书抱柱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元千载少,为忠为孝流传历代一门多。”也算是对这对父子状元最好的纪念。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来源:小鹰哈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