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案马上好”——这是他微信里最后一条未发送的消息,2025年3月22日,深圳某公交车站,32岁的电商研究专家刘志远突然倒地不起。路人拨打120时,他的心脏已停止跳动超过30分钟。这位曾出版《电商产品经理宝典》、主导过天猫亿级项目的行业标杆,生命定格在AI产品
“方案马上好”——这是他微信里最后一条未发送的消息,2025年3月22日,深圳某公交车站,32岁的电商研究专家刘志远突然倒地不起。路人拨打120时,他的心脏已停止跳动超过30分钟。这位曾出版《电商产品经理宝典》、主导过天猫亿级项目的行业标杆,生命定格在AI产品方案讨论的最后一刻。
刘志远的履历堪称“开挂”:24岁出书、28岁设计菜鸟网络核心系统、30岁转型AI赛道日更“AI日记”。但光鲜背后,是每天16小时的工作节奏:凌晨两点的写字楼灯光、行军床搬进工位、朋友圈永远在分享行业动态。某互联网大厂HR透露,2022年员工体检异常率已达92%,而刘志远的朋友圈,正是无数职场人的真实写照。
讽刺的是,刘志远生前最推崇的AI工具,本应解放人力,却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某电商数据显示,AI客服上线后人工接单量反增35%,算法永远在挖掘人力极限的临界点。他的离世撕开了行业真相:当“敏捷开发”变成无休止加班,“狼性文化”异化为24小时待命,所谓“效率至上”不过是资本压榨的华丽外衣。
刘志远的微信签名是“做时间的朋友”,但他的时间却被精确切割成“工作16小时+睡眠6小时”的生存模式。德国大众的“离线权”、法国的“休息法案”证明,效率与人性可以共存。
或许,真正的成长不是燃烧生命,而是学会在OKR与亲子时光间找到平衡——毕竟,再惊艳的PRD网页,也写不出生命的倒计时。
你身边有类似“拼命三郎”的朋友吗?你认为职场人该如何守住健康底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与思考!
来源:瑗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