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细胞发生转移?患者这6个部位会有明显症状,早知道早预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22:15 1

摘要:很多人以为,肺癌最危险的地方是它起初出现在肺部的那个肿块。但真正让医生头疼的,是它的“野心”——它不会安分守在原地,而是想尽办法往身体其他地方扩散。

参考文献

1. 《中国肺癌防治蓝皮书(2023)》——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2. 《肺癌转移的临床特点与诊疗进展》——《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第44卷

3. 《恶性肿瘤转移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21年第13卷

4. 《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22)》——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很多人以为,肺癌最危险的地方是它起初出现在肺部的那个肿块。但真正让医生头疼的,是它的“野心”——它不会安分守在原地,而是想尽办法往身体其他地方扩散。

这种扩散,我们叫做“转移”。

癌细胞一旦跑到别的地方,战场就升级了。原本可以手术切掉的肿块,可能变成了遍布全身的“游击队”,让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更麻烦的是,肺癌转移的“目的地”非常多,几乎是“全身通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肺癌最喜欢转移到哪些地方?如果它去了这些地方,你的身体又会出现哪些警报?

在所有的肺癌转移部位里,大脑是一个高发地

大约30%-50%的晚期肺癌患者会出现脑转移,特别是小细胞肺癌(SCLC),它的转移能力特别强。

脑部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癌细胞占领这里,症状就会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有三种

· 头痛:尤其是早晨起床时最严重,站起来后慢慢缓解。

· 这是因为脑脊液循环受阻,颅内压增高。

· 呕吐:不是胃的问题,而是颅内压过高刺激了呕吐中枢。

· 性格改变:原本温和的人变得暴躁易怒,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判断力变差。

如果肺癌患者开始频繁头痛、恶心、性格大变,一定要尽早检查脑部,别以为是普通的疲劳或者情绪问题。

肺癌也很喜欢转移到骨头,尤其是脊柱、肋骨、骨盆、股骨这些大骨头。

大约40%的晚期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

骨转移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疼痛,但不像普通的关节炎或劳累导致的疼痛。它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 夜间痛:白天活动时还好,晚上越躺越疼,甚至影响睡眠。

· 固定部位的疼痛:不像普通肌肉酸痛那样到处变换,而是某个地方长期疼痛。

· 不明原因的骨折:有些人只是轻轻一摔,竟然骨折了,这可能是骨骼已经被癌细胞侵蚀。

骨转移的疼痛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风湿病、腰椎间盘突出或者骨质疏松,所以如果你是肺癌患者,突然出现持续性的骨痛,一定要警惕。

肝脏也是肺癌常见的转移地之一,大约20%-30%的肺癌患者会出现肝转移

但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等到患者察觉不对劲时,往往已经是晚期。

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 食欲下降,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腻,不想吃肉。

· 不明原因的消瘦,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

· 右上腹隐痛,有点像胃病,但吃胃药没用。

· 黄疸,皮肤和眼白变黄,尿液颜色变深。

如果你发现自己短时间内体重下降很快,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千万别只当作是“胃口不好”,去查查肝功能,做个影像学检查,别让肝转移悄悄发展。

肺癌还喜欢跑到肾上腺,这个小小的腺体位于我们肾脏的上方,负责分泌激素,调节身体代谢。

但即使肺癌已经转移到这里,大多数人也感觉不到异常,所以肾上腺转移往往是在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的。

如果肾上腺双侧都被癌细胞侵犯,可能会出现:

· 疲劳无力,总觉得提不起劲,容易累。

· 低血压,站起来时容易头晕,甚至晕倒。

· 色素沉着,皮肤变暗,好像“晒黑”了一样。

虽然肾上腺转移本身不一定会立即致命,但它可能是肺癌广泛转移的一个信号,一旦发现,通常意味着病情已经进入晚期,需要尽快调整治疗方案。

肺癌转移到皮肤的情况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往往说明癌症已经进入晚期。皮肤转移的表现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它可能只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包”,但它有几个特点:

· 生长迅速,短时间内明显变大。

· 摸起来较硬,不像普通的囊肿那么柔软。

· 颜色可能发红或发紫,有时伴随破溃。

如果你是肺癌患者,突然发现皮肤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不要掉以轻心,最好让医生检查一下,排除转移的可能性。

肺癌还喜欢通过淋巴系统传播,最常见的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如果肺癌患者发现自己脖子或锁骨上方摸到硬硬的肿块,并且这个肿块不痛、不痒、但逐渐变大,那么很可能是癌细胞正在通过淋巴系统扩散。

纵隔淋巴结转移(胸腔内的淋巴结)可能会压迫气管,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这些都需要警惕。

肺癌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生长速度,更在于它的“野心”——癌细胞会不断扩散,侵袭身体的各个角落。

早期发现转移信号,尽早采取措施,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如果你是肺癌患者,或者你的家人朋友正在经历这场战斗,一定要关注这些身体的“暗号”

科学治疗,密切监测,才能在这场与癌症的较量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来源:小轩医生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