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作为全球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设计奖项之一的2024年度美国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Design Awards)揭晓获奖名单,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建设工程项目从全球80多个国家的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IDA提名奖项。
近日,作为全球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设计奖项之一的2024年度美国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Design Awards)揭晓获奖名单,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建设工程项目从全球80多个国家的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IDA提名奖项。
一起来了解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的设计美学吧~
城市序列
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与塘尾图书馆、凤凰培英文武实验学校、光明实验学校形成片区公共配套十字轴;双十字轴叠合,作为坐标原点的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的公共属性、生态属性被进一步放大。
建立双轴功能空间序列,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系统,补充城市绿色生态拼图,打造连续绵密的城市公共校园带与景观带。
设计策略
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项目位于凤凰街道塘尾社区,占地面积25250平方米,以“塘畔绿舟”为设计理念,在高密度开发的社区环境中打造出一个绿意延绵、姿态轻盈的生态校园,且校园建筑形态自然呼应茅洲河曲线,很好形成城市与校园互为对景。
形体退让
校园主体建筑在南北两端适度退让,避开地铁保护线范围,同时与周边邻里保持一定间距,提供充足日照,降低体量压迫;运动区置于东侧,作为物理屏障,可以有效隔绝次干道月亮路对教学区的噪音干扰。
功能叠加
项目设计顺应城市空间序列,在校园内部设置横纵双轴,清晰的十字结构将场地分为小学、初中、生活、运动四大组团。
学校各项功能在紧凑用地下集约布置,运动区立体叠加操场与体育馆、架空篮球场、羽毛球场;教学区由年级单元与公共教学垂直叠加。
活力双轴
南北纵轴方向提供近200米的公共教学长廊,悬浮于空中,提供上、中、下多维度的活动空间,立体漫游路径连接彼此,水平拉结各功能单元、垂直延展到各层平面,成为串联整个学校的非正式教学系统。
东西横轴既是对内的门户,又是向外的窗口,由西向东,私密性逐渐减弱,公共性逐渐增强,直达城市公园。
漂浮平台
项目打开城市视线通廊,将东侧城市公园的绿意最大化向校园内晕染,绿色在平台之上停顿、驻留,并向西延伸。
漂浮的平台,疏落、开阔,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室外活动的机会,可以奔跑、可以游戏、可以极目远眺、可以落日长河,是空中花园又是天然看台,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界面渗透
校园西侧最大尺度的退让出连续展开的骑楼空间,提供充足的家长接送区域,以线性分散的组织方式缓解上下学时的交通压力,其余时段可作为社区生活、休闲、交流的场所。
人行车行互不干扰,社区生活和教育活动相互渗透,用“大社区”的理念来解决高密度下的城市问题。
邻里共享
将具有公共属性的校园功能布置于场地东侧,衔接城市公园,分时分区开放,服务周边社区,在非教学时段为整个片区业余生活提供额外的场所,提高校园配套设施的利用效率。
学校操场作为周边开放空间的合拢与放大,既是运动场地也可以演化为露天影院、创意集市等多元场所。
聚落单元
项目打造小尺度的教学单元,将教学与辅助功能整合,分为五栋,每两个年级设为一栋,每两层为一个年级单元。
同时,提供一种“家居式”教学单元模式,教室朝南,辅助功能朝北,每个年级单元包含普通教室,图书阅览,老师办公及卫生间,放大平台扩展为非正式教学空间。
生态书院
项目借鉴岭南园林中自然与建筑的处理手法,利用“院、巷、廊、台”等手法营造书院氛围。
项目规划两轴多院,建筑松散布置,高渗透性的宜人体量延续岭南建筑“冷巷、天井”的传统,引导自然通风轨迹,通过窗户庭院等完成冷热空气的交换,降低能耗。
项目在满足日照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加厚了建筑体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校园的“阴影率”,提升室外活动场所的使用频率。
聚落式组团呈现出来的城市形象,从东侧公园望去犹如5个窗口、5幅画面,郁郁葱葱,端庄内秀,独特轻盈。
来源:倩怡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