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5年9月1日起,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生效。这一办法的实施,在AI领域激起千层浪,各大AI厂商与网络平台纷纷响应,一场AI内容规范化的变革正在上演。
自2025年9月1日起,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生效。这一办法的实施,在AI领域激起千层浪,各大AI厂商与网络平台纷纷响应,一场AI内容规范化的变革正在上演。
在DeepSeek的微信小程序界面,“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的字样清晰可见。DeepSeek在公告中明确,已对平台内AI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标识,并严令禁止用户恶意删除、篡改标识等违规行为。抖音平台也不甘落后,不仅为创作者详细介绍了添加AI标识的方法,如“发文助手自主声明”添加“内容由AI生成”标签,还利用技术手段,对疑似AI生成内容自动添加“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的标识。同时,抖音创新性地为AI内容添加隐式标识,完善了全链路管理。小红书则推出“三步直达指南”,助力发布者便捷地表明“笔记含AI合成内容”,对于未主动声明的,平台有权自行添加标识。智谱AI在聊天框中,以浅灰色“AI生成”小字标注回答内容,复制时还会额外添加相关提示。商汤为数字人打上“AI生成”文字水印,聊天时也会提醒用户内容由AI生成。
从行业角度来看,此次AI内容标识的全面推行具有里程碑意义。近年来,AI技术迅猛发展,大模型不断迭代,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是诸多问题,虚假信息泛滥、侵权纠纷频发,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饱受质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出台恰逢其时,它为行业发展定下基调,构建了“显式+隐式”双重标识体系。显式标识让用户能直观辨别AI内容,隐式标识则利用元数据嵌入技术,为AI生成内容打上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便于监管与溯源。
从各大平台的积极响应可以看出,这一办法正重塑AI内容生态。对AI领域关注者而言,以后在浏览信息时,能够清晰知晓内容是否由AI生成,有效提升信息筛选效率,降低被虚假信息误导的风险。对于内容创作者,明确的标识要求促使他们在使用AI技术时更加规范、透明,推动行业良性竞争。从宏观层面看,随着AI内容标识的普及,整个AI产业将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基于规范框架下的创新应用,AI技术也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大众带来更多价值。
来源:小周科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