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孤独!菌群移植为“星朋友”开启心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09:31 1

摘要: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为“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在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我们带着希望的曙光,重返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还记得2024年那个引发广泛关注的8岁孤独症男孩小明吗?当传统疗法陷入僵局时,一剂特别

【本网讯 宁婧、何丹阳】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为“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在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我们带着希望的曙光,重返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还记得2024年那个引发广泛关注的8岁孤独症男孩小明吗?当传统疗法陷入僵局时,一剂特别的“生命密码”——粪菌移植治疗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经过半年的系统康复训练,这个曾深陷孤独星球的孩子,正握着爷爷的手,感受着生活带来的温暖。让我们一起通过小明的蜕变故事,见证医学创新如何点亮“星孩”的回归之路。

1、多年求医未果 自闭男童陷困境

2017年出生的小明在三岁时显现出明显异于同龄孩子的表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言不语,对亲人的呼唤充耳不闻,回避所有目光接触。父母辗转武汉多家医院后,确诊为儿童孤独症,即自闭症。

随后的四年间,家人虽坚持进行传统治疗,但刻板行为、语言障碍、社交困难等症状始终未见改善。爷爷全天候照料这个偏食严重、难以管束的孙子,家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2、菌群移植破局 精准治疗启新篇

儿童保健科主任鲍春与小明交流沟通

2024年9月,小明的爸爸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得知,肠道菌群移植有助于治疗儿童孤独症。尽管心存疑虑,他还是决定带着小明尝试这一疗法。

儿童保健科主任鲍春接诊了小明,并通过一系列细致的检查,再次确认了他的孤独症症状,并对其进行了常规体检和肠道菌群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小明的肠道菌群总体评分、多样性以及有益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这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的菌群失调相符。基于这一结果,鲍春主任建议进行肠道菌群移植治疗。

鲍春介绍,菌群移植的难点在于粪菌的宏基因配对,需要根据每个患儿的肠道菌群情况,通过供体筛选、菌液提取、制备、精准化供体——受体配型等一系列标准化操作后得到相应的菌液,并冷冻在-80℃保存。移植前,再对菌液进行复苏,最后通过结肠镜将菌液注入患儿肠道内。

在充分了解小明的病情和检测结果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学科带头人焦蓉,儿童保健科主任鲍春,以及儿科副主任芳菲带领医疗团队,为小明制定了详细的菌群移植治疗方案。

芳菲介绍,经结肠镜移植的方式可以提供更有活力的肠菌,显著提高临床效率,且已成为安全的菌群移植途径,是儿童首选的移植方式。

儿科消化内镜团队为小明进行肠道菌群移植

经过精心的准备,2024年10月10日上午,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PICU内镜中心,儿科消化内镜团队成功将健康的肠道菌群移植到小明的体内。

随后,医生为小明在5天内分次注入菌液,并在1个月后通过服用肠菌胶囊进行第2疗程的巩固治疗。

3、多维康复齐发力 身心同治见成效

小明(中)进行康复治疗

移植成功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康复团队为小明量身打造“四位一体”康复方案,包括结构化治疗、语言康复训练、营养支持以及家庭支持与指导。

康复治疗师通过游戏互动、音乐疗愈及主题课程,逐步引导小明释放情绪。移植后,小明刻板行为显著减少,不再执着固定行走路线和对着门锁自言自语,睡眠质量提升且偏食习惯改善。

语言治疗师每日开展系统性训练,从模仿单字发音到主动表达需求,小明从最初对呼唤毫无反应,发展到能清晰说出“吃饭”“回家”等短语。

基于肠道菌群检测数据,营养师为小明定制膳食方案,通过精准的营养配比促进有益菌群定植。同步开展家庭养育指导,康复团队向家长传授日常互动技巧,指导如何通过情景模拟巩固治疗效果,构建医院、家庭协同康复体系。

这些措施帮助小明逐步建立与外界的联系,提高语言能力,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并教会他的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互动。

4、系统治疗现曙光 家庭重燃新希望

小明进行数字书写训练

经过系统治疗,今年,小明实现多重突破:眼神接触从闪避到持续3-5秒,语言能力从单字进化到简单句子,刻板行为减少70%。更可喜的是开始主动探索外界,会拉着爷爷的手指认感兴趣的事物。

“现在带他去超市,终于不用时刻担心他突然跑丢了”,小明的爷爷感慨道。目前,儿童保健康复团队已制定下一阶段计划,包括进阶语言、社交训练和菌群定期监测。

据悉,早在2022年9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已通过菌群移植成功治疗便秘患者。小明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首例通过菌群移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患者。截至目前,已有两名孤独症患儿接受菌群移植治疗。

来源:襄阳一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