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
本期导读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十二分册陶瓷技术近日出版。
本册的主题是中国陶瓷技术史,它是与中国科学成就相关的系列研究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研究的基础及准备(第一部分),黏土(第二部分)、窑炉(第三部分)、制造方法和工艺(第四部分)、釉(第五部分)、颜料和釉上彩料及饰金(第六部分),中国陶瓷技术向世界的传播及其在世界陶瓷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第七部分)。
李约瑟在其权威性系列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一卷于 1954 年出版时,就对全书的后续进展有一个清晰的构想。其中陶瓷在李约瑟的写作纲要中排在长长的构想队列的后面——所列专门论述陶瓷技术的第五卷第三十五章之下的文字最为简洁,只是表明该部分将论述“陶器、瓷器、长石釉等的历史”——这一事实既令人却步,也令人鼓舞。令人却步之处在于,无论当初还是之后,陶瓷显然都不是李约瑟本人的主要兴趣所在,尽管他承认陶瓷技术史及陶瓷对全球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令人鼓舞之处在于,他的与学术宽容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漫不经意,给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们留下了广阔的开放空间。对于有机会完成一册书的撰写,我们深感荣幸,同时,鉴于李约瑟本人的声望及其著述的地位,本册必将在关于中国陶瓷的大量著作中得到广泛关注。
陶瓷课题本身的内容极为丰富,因为中国有着11 000年连续不断的陶瓷生产的证据,并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取得了完美的技术成果。从新石器时代绵延至今,中国陶瓷器的产额之大令人生畏。但是,尽管生产的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却存在一条共同的原则统管着无数的器物。该原则是:中国同一地区生产的器物使用着本质上相同的原材料,往往几千年不变,而且适用于为不同目的生产的不同器物。因此,可以从原材料和产地出发来认识中国陶瓷。具有如此优良的工艺品质和审美价值的器物是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制作生产的,这不仅显示了中国陶瓷原材料的无比优良和丰富,而且也揭示了中国陶工杰出的洞察力、高超的手艺和聪敏的想象力。
所有作者想必都意识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十分宽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所选择的课题也扩展到似乎无限多的部分。本册的作者也不例外,为在这一册书中将陶瓷研究的方方面面理顺,竭尽了全力。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陶器制作和瓷器制作的技术工艺及其所有各个分支和漫长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
首先就黏土而言,我们曾参与了有关中国基本地质特征的讨论。坛罐之类的容器是用岩石与黏土制成的,而釉是烧结的表面涂层,黏土往往是其成分之一。黏土是由风化分解的岩石组成的,因此要想说清原材料的选取、加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等情况,对区域性地质特征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黏土在剪压力下的性状、釉料的混配及两者在烧制中的表现,均涉及物理学与化学原理的应用。在窑炉的结构和烧窑方式方面,我们发现工程学、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大有帮助的。中国不同地域窑炉设计上的演化和进步,是为更适应当地原料和燃料而取得的,展现了所有这些领域的成就。各种燃料的特性、燃烧的原理,必须加以探究,而窑炉中的氧化、还原和氢还原反应的特性也必须考察清楚。制品在窑炉内放置时所采用的技巧,与它们成型时所用的类似。长久的学徒年限,保证了花费最小工夫获得最佳结果。实际上,陶瓷制品的成型可能是所有情况中最难准确记录的,因为虽然有着丰富的文字记载,但实际流行的做法可以表明,不同的路径会导致相似的结果。与常识相反,复杂制品的成型过程往往要比简单制品的更易于记述下来。因此,景德镇(中国的“瓷都”)的瓷制器皿的制作过程,自13世纪就有详尽而准确的记述,而且现代制瓷业可以证实其工艺方法。相反,经盘条、手工筑形或旋坯,而后用拍砧成形法精制的简单陶制器皿,并无文字记录的历史。此外,现代乡间的制陶工们证明,用众多各不相同的制陶工艺流程都可以做出一模一样的最终产品。与釉有关的文献和实践都十分丰富。釉和玻璃工艺是紧密相连的,这再一次将我们带回到地质学。很多釉的着色依靠添加发色矿物原料,而中国陶工也在陶瓷表面覆盖有色化妆土和彩料。对这些物质的理解同样涉及对陶瓷原材料的矿物学研究。
▲ 使用剔填工艺的磁州窑花瓶,白色化妆土上面装饰有红、黄和绿色的彩料,12 世纪至 13 世纪早期
当然,中国前现代时期的陶瓷技术史,包含了以长时段试验研究为基础的技艺发展。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们从简单的篝火烧制进步到直焰窑烧制大约用了3000年,在直焰窑中燃料的燃烧区与被烧的陶瓷是隔开的。陶工依靠因果关系思考,通过调整工艺来适应需要。一旦开发出某种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产品,例如高温绿釉炻器,陶工们便不愿意再做大的改进,直到市场要求他们,或如树木过分采伐导致燃料短缺之类的环境因素迫使他们,或其他地方传来的信息提供了可行的改进措施。中国历代皇帝是技术传播和变革的主要推动者。至少早自唐代(公元618—907年)起,朝廷就为礼仪活动和日常使用征集一些陶瓷器皿。这最初的结果是从全国民窑中挑选最精美的器物,但同样也激励了在新颖陶瓷效果上的创新,最突出的就是在釉上。13世纪,一个专门生产御用器物的窑厂在景德镇建立,厂内技师不断被要求进行新产品开发,其中很多都是源自中国境外朝贡艺术品的刺激。新器型的烧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困难和高失败率。在以获取一系列釉上彩彩料为导向的多次试验中,釉料的配方得到了改进。在18世纪上半叶,釉上彩的烧制是北京宫中作坊和景德镇御窑厂重点展开的实验项目。中央政府的陶瓷采购确保了对整个中国陶瓷行业获得技术优势的巨大支持。中国向世界输出陶瓷超过了1500年,并且在其中大部分时期内,那种称作瓷器的东西是中国控制的一种垄断产品。直到19世纪,欧洲陶瓷工厂开发的新产品,其中大部分与生产方法改进及市场开拓有关,它们导致了中国在世界陶瓷市场地位的下滑。
我们已经提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朝贡关系以及中国的营利性陶瓷贸易。我们在本册中也讨论了贸易的运行模式,认为最初的古代行业协会出现在东亚和东南亚,随后有了与穿越阿拉伯世界的接触。尽管中国瓷器在西方占有突出的主导地位,但在历史周期上它们到达西方的时间却是晚近的。中世纪时期流入西方的制品仅如涓涓细流,而在17—18世纪,由于西行的海运,这“涓涓细流”壮大成了名副其实的瓷器“潮水”。从公元第1千纪中期到18世纪末,中国陶瓷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为了进行产品竞争,陶工们逐步改进当地原材料能够允许的成型、施釉和烧制方案。可以肯定地说,对世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不只是中国的陶瓷器皿,还有中国的陶瓷技术工艺。经历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的多年滑坡之后,中国重返国际陶瓷界。这一次,在艺术陶瓷、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和卫浴陶瓷制品等领域,中国只是一位资历尚浅的合作伙伴。当前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或许是高科技陶瓷,因为它们在全球的潜力巨大。在本册的末尾,我们将专辟一节来讨论中国在20—21世纪先进陶瓷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的陶瓷传统得益于三方面的优势:首先,它的原材料外国无法与之相比;其次,其制陶工匠的技艺水平是非常杰出的;最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造就了世界上最为成熟多样的陶瓷发展空间。本土传统在技术和美学上的成功,促成了中国陶瓷在国外的巨大需求。生产适应国外品味的产品会对中国造成反向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一局面对进口国自己陶瓷产业的进步产生了深刻作用。
是什么构成了中国陶瓷技术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激发了它早期的才智、独创性和创造力?我们试图通过三种不同的路径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首先是根据传统经典文献的文本资料,思考历史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其次是从官府管理、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市场运作这些方面,对整个陶瓷行业的各部分做出评价。这一路径引导我们仔细思考陶瓷的地位变迁问题,因为一种用品被赋予的价值和关注,通常会影响到技术突破和技术改进上资源投入的强度。景德镇的制陶业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它丰富的文献和历史文物证据,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讨论。另外一部分涉及建筑材料。不仅因为它们对当地和全国的生活水准有重大意义,而且因为它们属于受政府管制的首要陶瓷材料。古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官方监修的文字资料,使我们能窥探到制造业卓越的技术成就。
▲ 景德镇与珠山的御窑厂
采自《景德镇陶录》(1815 年)
第三种研究路径与试制和科学分析有关。在中国,凭经验和观察进行的试制使许多重要的新配方得以出现,例如战国时期的合成颜料、18 世纪的仿宋细瓷和仿明细瓷。在 18 世纪的欧洲,一项核心任务就是寻找制作瓷器的方法。传教士们详细介绍瓷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信件,为窑厂主们的探索提供了帮助。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试验,色泽润白、玻化瓷质的多种陶瓷材料终于被成功开发出来。在 19 世纪,西方的科研人员和陶瓷从业者继续保持着对中国制品的兴趣。研究者来到景德镇,在那里他们设法获得瓷胎样本、釉料和装饰颜料,并将它们带回供欧洲的实验室进行分析。这种对过去陶瓷成果进行科学检测的研究方法,在 1949 年以后开展的结构化研究项目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 迈森白瓷茶壶,模仿德化瓷,约 1716—1725 年
18 世纪头二十年在萨克森的德累斯顿(Dresden),终于出现了与中国瓷器不相上下并且在很多方面有所超越的对应的欧洲产品。
20世纪50年代,陶瓷技术全方位研究在中国刚刚启动时,有关材料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大多数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自那以后,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几个重要研究所发表了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大地帮助了我们理解这个研究课题。这激励了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瑞典等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如今对中国陶器和瓷器进行研究已是一项国际性的任务。确实,比起任何其他世界性的传统事物,与中国陶瓷相关的工作已开展得更多了。例如,作者在研究18世纪英国的瓷窑设计时,居然发现可以获得的有关公元 8 世纪中国窑炉的资料更为丰富!但是,仍然还有大量的问题尚待解决,任何时候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公布。就某些方面而言,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像出版本册书这样的“最佳时机”,因为新的补充性结论会不断涌现。不过,我们目前已收集到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使我们的研究要远比二十年前乃至十年前可获得的成果更为深入和全面。
最有力推动陶瓷技术研究的也许是198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cient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ICACPP)。在五天的会议期间,大约有67篇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国—的论文提交给了会议,这令陶瓷研究的面貌大为改观。从1982年起,又召集了六次更为深入的会议。研究的范围拓展到包括世界各地的陶瓷,查看一下本册参考文献B和参考文献C中所列出的论著,即可对目前为止各类课题涉及的范围有所了解。有些论文的指向是如何成功仿制出具有商业价值的历史器物,这与中国在 18 世纪所宣称的那类目标正好一样。另有一些论文属于偏理论的学术研究,但都在为中国陶瓷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
除了两位主要作者柯玫瑰 (Rose Kerr)、武德 (Nigel Wood) 和一些论文提供者外,还有许多人士和机构对本册书的圆满完成给予了诸多协助与财政资助,在此一并致谢!尽管仍有大量问题待解,但当前研究已比过去更为深入全面,中国陶瓷技术研究正不断前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转载自科学出版社,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 50 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十二分册,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研究的基础及准备,黏土、窑炉、制造方法和工艺、釉、颜料和釉上彩料及饰金,中国陶瓷技术向世界的传播及其在世界陶瓷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
本书可供科学技术史和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代史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来源:科学人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