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钱人的爱国”到底长啥样?9月3日,北京天安门,霍震霆带着俩儿子霍启刚、霍启山坐在观礼台,老爷子第三次看阅兵,激动得嗓子发颤:一家人能来,是光荣。
“有钱人的爱国”到底长啥样?9月3日,北京天安门,霍震霆带着俩儿子霍启刚、霍启山坐在观礼台,老爷子第三次看阅兵,激动得嗓子发颤:一家人能来,是光荣。
我盯着直播画面,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霍家到底凭啥把“爱国”俩字写进DNA?
先说最扎心的——穷。
霍英东小时候穷到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22平米塞进五十号人,肺病像串门一样轮流来。7岁没了爹,俩哥哥又死在海上,母亲带着仨孩子窝在湾仔石水渠,白天卖苦力,晚上数星星。
穷怕了的人,才更懂“国家”两个字有多重。
后来他在码头扛货,一天挣几毛钱,攒下的第一笔本钱,是亲戚看他可怜塞的杂货铺启动资金。
就这么点星火,烧成了香港地产的第一把火。
朝鲜战争那会儿,港英政府明令禁止往内地运物资,霍英东偏不干。
他靠着疍家人骨子里的水性,夜里开船,手电筒都不敢打,一趟趟把药品、钢铁往蛇口送。
后来港英查得紧,他就把货藏在鱼肚里,差点连人带船被扣。
问他图啥?
他说:“国家打仗,我不能躲。
”这话没写在任何自传里,是当年一起跑船的老伙计喝酒时漏出来的。
再后来,他搞房地产,发明“卖楼花”,说白了就是先画饼再收钱,香港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房子还能分期。
港英政府警告他“别太跳”,他回一句:“我守法,但我不怕。
”1970年代,香港足球全是洋人说了算,他直接当上香港足球总会首位华人会长,自己上场踢中锋,一脚长传把省港杯踢成了粤港两地每年必打卡的亲情局。
改革开放刚冒头,别人还在观望,他拎着图纸直奔广州,盖了白天鹅宾馆。
开业那天,老百姓排队进大堂看吊灯,他站在门口笑:“酒店不是给有钱人摆谱的,是给普通人长见识的。
”1984年,他掏出一个亿搞体育基金,那会儿一个亿能在北京买一条街。
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他一个人躲在宾馆房间听《沧海一声笑》,听到“苍生笑,不再寂寥”时哭得像个孩子。2008年申奥成功,他连夜打电话订机票,说要回去看烟火。
到了霍震霆这代,老爷子没躺功劳簿。
他接手家族后,把生意拆成金融、文化、环保三块,专门盯着国家缺啥补啥。
霍启刚更直接,娶了郭晶晶,把奥运精神娶回了家,转头就去推青少年体育,说“让孩子流汗,比让大人流泪强”。
最近他们还投了一堆绿色能源项目,说是响应“双碳”,其实老爷子私下嘀咕:“当年我爹运物资救国,现在咱得救地球。
”
霍英东一辈子没请过保镖,走在香港街头跟普通老头没两样。
有人问他怕不怕,他咧嘴一笑:“我从来没负过任何人,怕啥?
”这句话,霍震霆记了一辈子,霍启刚记了一辈子,连郭晶晶都记得——她嫁进来第一天,公公只交代了一句:“咱们家,不欠国家。
”
所以你看,阅兵那天霍震霆为啥激动?
不是因为他坐得多靠前,而是他知道,从22平米的贫民窟到天安门城楼,这条路他爹用命蹚过,他用脚量过,现在轮到孙子继续走。
爱国不是口号,是把命和钱一起押上去,输了不悔,赢了不狂。
一句话收个尾:霍家三代人,把“爱国”活成了动词,而我们,还在找形容词。
来源:雪地快乐地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