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照灯穿过幽暗的水域,考古队在12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战舰残骸——一块锈迹斑驳的黄铜铭牌,依稀可辨“经远”二字。
2018年9月15日,辽宁大连庄河海域
探照灯穿过幽暗的水域,考古队在12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战舰残骸——一块锈迹斑驳的黄铜铭牌,依稀可辨“经远”二字。
残破的战舰四周,散落着:152毫米克虏伯炮、37毫米炮、47毫米炮弹残片;左轮手枪、毛瑟步枪子弹;另外,还有一些清朝官兵的私人物品(印章、烟斗等)。
(各式弹药)
这些出土“遗物”,无一不在向世人宣告:这就是一百多年前,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号战舰。
这艘北洋水师的装甲巡洋舰,以铁甲包裹木质舰体的结构,沉卧沙底,成为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浴血抗敌的实证!
如果“经远”舰上有时钟,我相信,它的指针一定停在17时30分,因为那是它沉没的时间。
它最后一刻的驾驶者,是二副陈京莹。
今天,就让我们以最后那位驾驶者,二副陈京莹的经历。回顾那场关乎国运的,无比壮烈的,甲午海战的,前世今生!
【甲午前夜,暗潮汹涌】
——1881 年的天津大沽口
李鸿章望着新下水的 "经远" 号铁甲舰,心中百感交集。
这艘花费 173 万两白银,从德国订购的战舰,是洋务运动最耀眼的成果之一。为培养海军人才,他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选拔各省聪颖子弟入学。
陈京莹以福建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首届驾驶班,与邓世昌、林永升等成为同窗。
然而,就在北洋水师蒸蒸日上之际,清廷内部的腐败却在侵蚀着国防根基。
1888 年,慈禧太后为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 2000 万两。醇亲王奕譞为讨好太后,竟同意将海军衙门改为 “颐和园工程处”。
户部尚书翁同龢,趁机削减海军经费,导致北洋水师连续三年未能更新弹药。
1891 年,户部正式宣布,暂停购买洋枪炮船只。
丁汝昌在给李鸿章的密信中写道:"倭人每年添新船,我则无之。如此下去,何能御侮?" 李鸿章无奈批复:"时局如此,吾等唯有尽力而已。"
——1881 年,英国纽卡斯尔造船厂
二十四岁的陈京莹站在 "经远" 号的甲板上,望着泰晤士河上往来如梭的蒸汽巨轮。
他清晰记得李鸿章大人,在天津码头送别时的训示:"此去接收铁舰,当学夷人之长技以制夷。"
然而,当他登上这艘德国伏尔铿船厂,建造的装甲巡洋舰时,却被西方工业文明的力量深深震撼。
"经远" 号排水量 2900 吨,装备 210 毫米克虏伯主炮,装甲最厚处达254毫米。
但陈京莹更关注的是,轮机舱里轰鸣的三胀式蒸汽机,这种动力系统,让军舰航速可达 15 节。相比之下,福州船政局建造的 "万年清" 号木质巡洋舰,航速仅有 9 节。
在归国途中,他每天都记录军舰的性能数据,甚至偷偷绘制了主炮仰角计算图。
当舰队穿越印度洋时,遭遇英国巡洋舰队演习。
陈京莹亲眼看到,英军炮弹在千米外就能准确命中靶船,额头不禁冒出冷汗。
他在日记中写道:"洋人炮术之精,实非我等可比。"
——1894 年 7 月 23 日,威海卫刘公岛
陈京莹在摇曳的油灯下,铺开宣纸,许久却未动笔。窗外海风带着咸腥味,灌进舱室,远处传来日本间谍船,若隐若现的汽笛声。
这位“经远”舰二副深知,这封家书,很可能成为,留给家人的最后遗言。
部分节选翻译如下:
父亲大人福安:
……
如果是海战,胜算不足三成。日本的战舰很多,中国只有北洋水师的几艘战舰可以参战。南洋和各省的官船,不光没有训练,而且船身都跟玻璃一样脆。
况且这几年,敌人的军事装备日新月异,战舰快捷灵活,火力猛烈,我们是打不过的。
北洋水师的将士们,清楚地知道这些情况,马江海战惨败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大家全都忧心忡忡。但是,一直拿着朝廷俸禄的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准备战死。
我们刚刚收到了李中堂的电报,命令全军明天下午一点开赴朝鲜。没说去干什么,但我已经准备好一死的决心。
我从小承蒙国家培养,沐浴的恩泽不可谓不厚。现在国家有难,理应尽忠,这是本分。况且大丈夫战死沙场,也是人生幸事。
父亲大人年将古稀,如果我死了,您会格外悲伤。这一点我当然想象得到。但尽忠不能尽孝,虽然说尽忠也是在尽孝,但儿子的不孝,仍然是罪责难免。
我的儿子还小,等他长大还要很多年。好在弟弟们已经长大,可以成家立业、供养父母了。
希望二老不要总是思念我,家中上下以和睦为贵,这样九泉之下我就不用担忧了。
如果撞上大运,我们获胜了,而且我还活着,一定会再给你们写信,报告喜讯。
不孝男 京莹 泣叩
“儿虽不知此行吉凶,但已抱定必死之心。"
"南洋水师的舰船皆朽木所造,炮弹多为哑弹。儿等虽知胜算不足三成,然食君之禄,当以死报国。"
”吾儿能为国家效力,乃陈家之幸。"
今日再读这些话,依旧如重锤般砸在心头。
而信中提到的,“李中堂电报,命令开赴朝”,是指丰岛海战事件。
1894年,朝鲜内乱,清廷应朝鲜请求派兵支援。而日本却以“护侨”为名大举增兵,控制汉城,想趁机占领朝鲜。
李鸿章寄希望于列强参与调停,误判局势。仅派出“济远”、“广乙”两舰护航,“经远”舰驻守威海卫。结果导致,“济远”、“广乙”两舰,在丰岛海域被日本联合舰队突袭,800余名清军殉国。
丰岛海战标志着甲午战争爆发,清廷被动宣战,北洋水师因指挥混乱、弹药劣质陷入困境。“经远”舰随后被编入主力舰队,成为近代中国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
陈京莹未能参战,但在一个月后的鸭绿江大东沟海面,驾驶者“经远”舰,正面硬刚日本主力战舰“吉野”号,直至舰毁人亡!
【黄海鏖战,最后的一天】
1894 年 9 月 17 日正午
大东沟海面阴云密布。北洋水师 10 艘战舰排成雁行阵,向日舰 12 艘本队发起冲锋。
12 时50分
旗舰“定远”号率先向日舰“吉野”开炮,震天动地的炮声,揭开了东亚史上,首次铁甲舰队决战的序幕,也成为近代中国国运的重要转折点。
15时10分
"致远" 号管带邓世昌,望着中弹起火的 "定远" 号,毅然下令升起帅旗。他对大副陈金揆说:"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
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
随后,"致远" 号在弹雨中如受伤的巨龙,全速冲向 "吉野" 号。
日舰集中火力轰击,"致远" 号鱼雷管突然爆炸,舰体沉没。邓世昌和舰上数百名官兵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或逃生。
15时30分
“经远”号是为数还能作战的几艘战舰之一,在"致远" 号沉没之后,凭一己之力,拦截住日本主力战舰“吉野”号。
经远舰与吉野舰性能对比表:
项目经远舰(1888年)吉野舰(1893年)排水量2,900吨4,150吨航速15.5节23节主炮210毫米×2152毫米速射炮×4装甲厚度203-254毫米114毫米战术定位装甲防护型高速突击型16时48分
“经远”舰与“吉野”正面对决,无奈实力太过悬殊,不占优势。
17时5分
“经远”舰陷入四艘日舰的包围之中。
管带林永升,亲自操炮射击,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殉国。
大副陈荣,接替指挥,刚登上舰桥就被机枪扫射,身亡。
二副陈京莹挺身而出,他望着熊熊燃烧的甲板,振臂高呼:"弟兄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战死沙场!"
全舰官兵齐声响应,炮手们在烈火中坚持装弹射击,直到炮管烧红变形。
17时30分
“经远”舰在连续中弹百余发后,终于缓缓沉入海底,200多名军官殉国。
没有一个人放弃战斗,因为他们的身后,是祖国的疆域!
【最后的最后】
《威海降约》的签订,宣告了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除了像“经远”号那样在战场上沉没的战舰外,还残存下来的一批军舰,被迫挂上太阳旗,变成屈辱的“战利舰”。
以大型铁甲舰“镇远”号为例。其一度成为日本海军的主力舰之一,还参加过日俄战争,在日军中长期服役。直到1912,因为舰龄过老,被拆解后,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等地向公众炫耀。
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驻日代表团,海军参谋钟汉波少校,经过多次与日方谈判,终于要回了“镇远”舰的主锚、锚链、炮弹等部分遗物。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陈京莹牺牲时,32岁。
消息传来,陈京莹的父亲老泪纵横,他颤抖着在儿子的绝笔信后写下:"痛哉!吾儿捐躯报国,虽死犹荣。"
陈京莹的两个儿子陈秀琯与陈扬琛,长大后皆供职于海军。
何为军魂,这就是中国的军魂!
经远舰将士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守护这片蓝色国土。
历史太沉重,即便只是简单的文字描写,也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憋闷,作者要放些照片,透透气
而,今日之中国,已非甲午之中国。
再次感谢祖国的伟大,感谢那些为了祖国伟大而付出生命的人!
#历史有知识##历史趣聊##历史上的甲午中日海战有多悲壮#
参考资料:《清史稿·兵志》,陈悦《甲午海战》,国家文物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李鸿章全集·电稿》中关于丰岛海战的调度记录
图片来源:《大众考古》2024年05月刊
注,文中部分对话,参考史实,存在艺术加工。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