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税案近来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支持者与反对者壁垒分明,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令旁观者如坠云雾,难辨真相。此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从老祖宗的智慧里寻找解开谜题的钥匙。
司马税案近来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支持者与反对者壁垒分明,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令旁观者如坠云雾,难辨真相。此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从老祖宗的智慧里寻找解开谜题的钥匙。
《荀子·大略》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这段话深入浅出,以言与行的组合,将人才清晰地划分为四个层次。
其一为“国宝”级,这类人知行合一,既能传播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又能脚踏实地躬身践行,以卓越成效造福社会。古之圣贤孔子、孟子,以仁政德治的思想启迪后世,周游列国身体力行;诸葛亮殚精竭虑,以智慧谋略匡扶蜀汉,又以《出师表》昭示忠心与治国方略,皆为典范。
其二是“国器”型,他们不善言辞,理论演讲非其所长,但实干能力超群,在实际事务中屡建奇功。军事家韩信便是典型例证,虽不常高谈阔论,却用兵如神,战场上纵横捭阖,为大汉王朝的开创立下不世之功。
其三为“国用”类,此类人长于言辞,理论知识渊博,侃侃而谈间尽显才学,然而一旦付诸实践,却往往力不从心。纵横家张仪,凭借卓越口才搅动天下风云,虽实操落地或有不足,却也在特定历史阶段为秦国发挥独特作用。
最末等则是“国妖”之流,这类人口蜜腹剑,言辞间尽是仁义道德,光鲜亮丽,行为却丑陋不堪,为非作歹,给社会带来无尽危害。唐朝李林甫,口称忠心报国,暗地却专权跋扈,排除异己,致朝纲混乱;明朝严嵩,表面道貌岸然,实则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还有洪承畴,一度被寄予厚望,却在关键时刻叛国投敌,行径为人不齿,皆为此类。
穿越历史长河,回归现实社会,遵循这般历史规律审视当下,人才格局依然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大致估算,顶级卓越之才约占 5%,德才俱劣者亦占 5%,余下 90%分布于中间地带。
再看司马税案,当我们以史为鉴,对照这一人才标尺去衡量相关人物作为,真相或许便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毕竟,历史是一面永不蒙尘的镜子,总能映照出现实的轮廓,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来源:小润颖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