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二次系统设计:构建电站的“神经中枢”与“智慧大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00:02 2

摘要: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光伏电站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正朝着大规模、高电压等级、智能化方向飞速发展。人们通常关注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等一次设备,它们如同电站的“肌肉和骨骼”,直接负责发电和能量传输。然而,确保这座“能源工厂”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则是其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光伏电站作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正朝着大规模、高电压等级、智能化方向飞速发展。人们通常关注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等一次设备,它们如同电站的“肌肉和骨骼”,直接负责发电和能量传输。然而,确保这座“能源工厂”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则是其内部的“神经中枢”和“智慧大脑”——二次系统。二次设计是光伏电站建设的核心环节,其优劣直接决定了电站的可靠性、可维护性、经济效益乃至电网的友好性。

1.1 定义
在电力系统中,“一次系统”主要指直接参与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的电能通路设备,如组件、汇流箱、逆变器、箱变、升压站主变压器、断路器等,其特点是高电压、大电流。
与之相对,“二次系统”是指对一次系统进行监视、控制、调节、保护以及为运行维护人员提供操作环境的各类设备、回路和系统的总称。它处理的是低电压、小电流的信号,但其功能至关重要。

1.2 重要性

安全保障: 通过继电保护装置,在设备发生故障(如短路、过流)时迅速切断故障点,保护主设备安全,防止事故扩大。稳定运行: 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对电站的“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自动执行倒闸操作、功率调节等任务,确保电站连续稳定发电。高效监控: 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SCADA),为运维人员提供全站设备的实时数据、运行状态、故障告警等信息,是电站运行的“可视化窗口”。经济收益: 通过高效的通信和数据管理,为电站的性能评估(PR值)、故障诊断、预防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撑,减少发电量损失,提升运营效率。电网友好: 满足电网调度要求,具备有功功率控制(AGC)、无功功率调节(AVC)、低电压穿越等功能,支持电网稳定运行。

光伏电站二次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复杂体系,通常以计算机监控系统为核心,向下整合各类子系统。

2.1 计算机监控系统(SCADA)
这是二次系统的“大脑”,负责汇集、处理、展示全站信息,并执行控制命令。

设计要点:网络结构: 通常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分为站控层、网络层和间隔层。站控层布置监控主机、操作员工作站、远动通信装置等;网络层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构成冗余环网,提高可靠性;间隔层布置各保护测控装置、智能电能表等。硬件配置: 服务器和工作站应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和可靠性,常采用冗余配置。网络交换机需选择工业级产品,适应户外恶劣环境。软件功能: 需具备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电气主接线图动态显示、事件顺序记录(SOE)、故障告警与历史数据查询、报表统计、操作防误闭锁等功能。

2.2 继电保护系统
这是电站的“免疫系统”,负责故障检测和隔离。

设计要点:升压站部分: 线路保护、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差动、瓦斯、过流等)、断路器保护。光伏场区部分: 逆变器自身具备完善的防孤岛、过压/欠压、过频/欠频、直流侧绝缘监测等保护。箱变高压侧需配置电流速断、过电流、温度保护等;低压侧配置断路器实现过载和短路保护。配置原则: 遵循“可靠性、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的“四性”原则。根据电压等级和设备重要性配置不同保护。关键保护配置:整定计算: 必须进行详细的保护定值整定计算,并与电网侧的保护定值相配合,确保故障时正确动作。

2.3 电能计量系统
准确计量电站的上网电量、用网电量,是电站与电网公司结算的依据。

设计要点:关口点设置: 通常在送出线路的并网点设置关口电能表,计量精度要求高(通常为0.2S级)。校验与传输: 电表需通过法定计量机构校验。数据应能通过远动装置上传至调度和电站监控系统。

2.4 调度数据网及远动系统
这是电站与电网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

设计要点:通信规约: 远动装置(RTU或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远动功能模块)需支持IEC 60870-5-101/104、Modbus等标准规约,与调度中心进行数据通信。信息内容: 上传电站总有功/无功功率、电压、电流、开关状态、保护信号;接收调度下发的有功/无功设定值、遥控命令等。安全防护: 必须严格遵循《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部署纵向加密、防火墙、正反向隔离装置等,构建安全分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确保网络安全。

2.5 视频安防及环境监控系统

设计要点:视频监控: 覆盖主要设备区(箱变、逆变器、升压站)、出入口、围栏周界,具备入侵报警功能。环境监测仪: 监测辐照度、环境温度、风速、风向等,为发电效率分析和功率预测提供数据。智能联动: 可与照明、消防系统联动,如发生入侵告警时,自动转动摄像头并开启灯光。

2.6 通信系统
连接所有二次设备的“神经网络”。

设计要点:场区通信: 逆变器、箱变测控装置、环境监测仪等通常采用RS485/MBUS总线,通过通信管理机转换为以太网接入站控层交换机。也可采用电力线载波(PLC)或无线(Wi-Sun、LoRa)方式。站内通信: 升压站内保护测控装置、电能表等通过站控层网络(以太网)或过程层网络(GOOSE、SV)互联。对外通信: 与调度中心通信通常采用光纤专网,备用通道可采用4G/5G无线网络。系统集成与 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性): 设备来自不同厂家(如逆变器、箱变、保护装置),其通信协议和数据模型可能存在差异。设计时需明确统一的标准(如IEC 61850),或通过通信网关进行协议转换,确保数据无缝对接。电磁兼容性(EMC): 光伏场区环境复杂,存在逆变器高频开关带来的电磁干扰。二次设备选型和电缆敷设(如采用屏蔽双绞线、一点接地)必须充分考虑EMC,防止信号误报或丢失。防雷与接地: 二次系统设备绝缘水平低,极易受雷击过电压损坏。必须建立完善的等电位接地网,并在电缆两端加装浪涌保护器(SPD)。容错与冗余: 对于大型电站,关键网络(核心交换机)、关键设备(服务器、远动装置)应采用冗余配置,避免单点故障导致系统瘫痪。设计与施工的衔接: 二次设计图纸(端子排图、电缆清册、屏柜布置图)必须清晰准确,指导现场施工,避免接线错误,减少后期调试工作量。数字化与IEC 61850标准普及: IEC 61850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标准,将实现“一个世界,一种技术,一个标准”,极大简化系统集成,实现设备间的互操作和信息共享。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二次系统将从“监控”走向“预警”和“优化”。通过AI算法对海量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设备故障预测、智能诊断、发电量优化(如智能清洗、倾角调节建议)和最优功率预测。主动支撑电网: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高,电站需具备更强的电网支撑能力,如一次调频、惯量响应、谐波治理等,这些高级功能都依赖于快速、可靠的二次系统来实现。“云边端”协同: 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边缘计算(在场区部署边缘网关进行本地化实时处理)和终端设备(逆变器、传感器)协同工作,形成更高效、灵活的运维模式。

光伏电站的二次设计绝非一次设备简单的附加和堆砌,而是一个需要系统规划、精心设计的有机整体。它深度融合了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一个优秀的二次设计方案,能够赋予光伏电站生命和智慧,使其从“哑能源”转变为电网中可靠、高效、友好的“优质公民”,最终为投资者带来安全、稳定、最大化的经济回报。在迈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征程中,二次系统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其设计与创新将是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来源:光伏发电设计-李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