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在节目上说“钱不花就是别人的”,听着挺洒脱,可日子一长,这潇洒背后的压力全压在了生活上。
大S花钱那事儿,圈里圈外谁不知道。
当年在节目上说“钱不花就是别人的”,听着挺洒脱,可日子一长,这潇洒背后的压力全压在了生活上。
她对爱情太投入,觉得爱一个人就得倾其所有,房子、车子、奢侈品,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搬过来。
结果,第二段婚姻没撑住,钱花了不少,感情也没留住,反倒背了一身债。
她不是不懂节制,只是太相信“爱能解决一切”,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
可孩子不一样。小玥儿和小菻菻,这两个名字现在提起来,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大S的女儿儿子”,可他们早就不是只活在妈妈影子里的小孩了。
最近马筱梅直播时随口聊了几句,谁也没想到,几句话直接让全网沉默了。
她说孩子们买个文具都要比三家,挑书包不是看牌子,而是看能用几年、背起来舒不舒服。
有一次想买双运动鞋,小菻菻自己上网查测评,还拉了个表格,把价格、材质、耐磨度全列出来,最后选了个中档品牌,说“这双穿两年没问题,省下的钱可以订英文杂志”。
这话听着不像小学生,倒像个小管家,他们对“贵”和“值”分得特别清。
同学之间流行某个限量款玩具,全班都在晒,小玥儿一句“这玩意儿半年就过时了”直接把话题终结。
她自己攒零花钱,不是为了买贵的,而是为了买“能涨的”。
有一次汪小菲开玩笑说送她个名牌包,小姑娘认真问他:“这个系列去年涨了多少?要是明年新款一出就贬值,那不如买黄金。”汪小菲当场愣住,后来还真带她去看了金条行情,小姑娘记了满满一页笔记。
你敢信这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可这就是事实。他们不排斥好东西,但前提是得讲道理。
买书、买课、买对将来有用的,他们眼睛都不眨;可要是纯为了面子或者跟风,再贵也不动心。
连夏令营都自己做调研,听说湾湾那边一个暑期项目要五万多,直接说“太贵了,北京那个双语营才两万五,老师还是海归,性价比高多了”。
这话传出去,一堆家长脸都红了。
自家孩子吵着要报“高端营”,家长咬牙掏钱,结果人家孩子自己算完账,主动选择更实惠的。
很多人说,这孩子是不是被继母管太严了?是不是怕马筱梅不喜欢他们才这么懂事?
可你要是真看过他们家的日常,就知道这想法多可笑。
视频里,小菻菻放学回来第一句是“妈,我饿了”,马筱梅立马从厨房探头,围裙都没摘就去热饭。
小玥儿考试考砸了,不是躲着哭,而是抱着马筱梅说“对不起,让你失望了”。
那种亲昵,那种信任,根本装不出来。她俩叫马筱梅“妈”,叫得自然,听得人心暖。
马筱梅也不是一开始就融入的。她知道自己是后来的,没抢位置,也没急着当“权威”。
她从一顿饭、一次陪读、一场病开始,一点点把心交出去。
孩子发烧,她守一整夜;家长会,她提前半个月准备问题;孩子想学钢琴,她不找名师,而是先问“你真喜欢吗?能坚持吗?”她不惯着,也不打压,就是陪着他们做每一个决定。
慢慢地,孩子们发现,这个“新妈妈”不光照顾他们,还尊重他们。
汪小菲也没闲着。他以前忙生意,陪孩子时间少,现在不一样了。
每天晚上不管多晚,他都要回家吃饭。
周末雷打不动带孩子出去活动,爬山、打球、逛博物馆,一样不落。
他不讲大道理,但会带着孩子看财报、聊投资、分析品牌背后的商业模式。
小玥儿说想学金融,他就找来简单的经济读物,父女俩一起读,边读边讨论。
小菻菻想当建筑师,他直接带孩子去工地,看图纸,听工程师讲解。
这种教育,不是砸钱能换来的,是真功夫。
让人感慨的是,这两个孩子现在特别有底气。他们不攀比,也不自卑。
同学穿名牌,他们笑笑就过;别人晒旅游,他们不眼红。
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
零花钱怎么花,他们自己做计划:三成存银行,两成捐给动物保护组织,剩下五成买书、买文具、偶尔请同学喝奶茶。
这种自律,不是被逼出来的,是从小在稳定、有爱的环境里长出来的。
大S要是能看到今天这一幕,心里一定踏实了。
她当年拼了命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最好的不是豪宅名车,而是清醒的头脑和温暖的家。
她的孩子们没有变成另一个“购物狂”,反而在另一种爱里,学会了判断、选择和承担。
他们懂得爱自己,但不自私;享受生活,但从不被物质绑架。
这样的孩子,将来不管走多远,都不会走丢。
有人说马筱梅是“完美继母”,可哪有什么完美,不过是真心换真心。
她没想取代谁,也没想争什么,就是踏踏实实做饭、陪读、谈心。
三年时间,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两个孩子:你们值得被爱,不是因为你们是谁的孩子,而是因为你们就是你们。这份尊重,比什么都贵。
现在网上还有人酸,说这都是“人设”,可人设能维持三年、五年?
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叫“妈”?能让他们在镜头前自然地分享生活?
那些天天抱怨孩子不懂事的父母,真该看看这家人是怎么相处的。
爱不是口号,是每天早上热好的牛奶,是睡前的一句“明天加油”,是面对选择时,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陪他们一起算清楚每一笔账。
这世界上,最怕的不是穷,而是穷得理直气壮,富得浑然不觉。
小玥儿和小菻菻幸运的是,他们在一个既富且明的家庭里长大。
他们知道钱的力量,也明白钱的边界。他们享受生活,但从不被物质绑架。
来源:一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