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解夏?解夏古诗两首,聊聊解夏和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之间的关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00:35 4

摘要:中元节一直是个古老的大节。它在传统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就是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无论是民间,还是儒家,都会在这天祭祀自己心目中的神鬼。

中元节一直是个古老的大节。它在传统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就是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无论是民间,还是儒家,都会在这天祭祀自己心目中的神鬼。

而且中元节的起源,说法多样。有的说,是缘起佛教的日子,有的是说缘起道教的节日。

于我来讲,肯定是要搞清楚,这个包罗这么多祭祀鬼神的日子,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

这一章,先讲诗词中的解夏和农历七月十五的关系。

“雨霁湘楚晚,水凉天亦澄。

山中应解夏,渡口有行僧。

鸟列沧洲队,云排碧落层。

孤峰磬声绝,一点石龛灯。”唐末至五代 · 齐己《新秋霁后晚眺怀先公 》

这是唐朝一个僧人在农历七月早秋,缅怀自己的父亲。

一场雨后,这是湘楚之间的山地,水冷山青,天空澄明。

在山林的寺庙中,是解夏的日子,我站在山上,眺望山下的渡口,渡口有着匆匆的僧人。

天上的鸟,由南而北,成群结队穿越云层,飞往沧州。

而我却在这孤独的山里,在一盏佛灯下,纪念我的父亲。

这里出现了一个解夏,而且在诗题中,也写明了自己是站在山上远眺,缅怀自己的父亲。

那解夏到底是个什么事,什么日子呢?

解夏是佛教语。在古代印度,四月到七月是夏季和雨季,这个时期容易被太阳晒伤和毒虫疾病咬伤,于是就有了一套制度,这个时期,僧尼们在躲避在幽静的地方,冥想修行,不与外界联系。以四月十五为起点,到七月十五结束。开始的日子称为结夏,结束的日子,称为解夏。

当然佛教在印度本土早已经消亡。就算是传承过来,也未必有时间的准确。

古印度历是以月亮满月之日,为一个月的开始。所以这里的四月十五,七月十五,并不明确是否是它本来的时间,还是换算过来的中国时间。

但是在南北朝时期,西域中土的僧人普遍将这个时间段,定为了农历四月十五到农历的七月十五。

解夏,对应的就是农历七月十五。

好,再来谈下盂兰盆节。

这是出自佛教《大藏经》中的一个故事:”目连以母生饿鬼中,佛令作盂兰盆,以奇果素食置盘中供佛,而后母得食。”说目犍连是释迦摩尼十大弟子,梦见或者看见他自己的母亲,投生在饿鬼道中,释迦摩尼让他将奇果素食放在盆子中,大家一起念经,就可以救他的母亲。

在西晋翻译的《盂兰盆经》里,则明确写明了是七月十五,需要目连用盆供的方式,为母亲祈福。

那么这个佛经中的七月十五,是古印度历,还是换算成的中国日历呢?如果是古印度历,那么七月十五,可能对应的就是中国历法是农历七月一日,或者农历七月三十日。

这个是有疑问的。

不过南北朝佛教盛行的时期。梁武帝笃信佛教,这个中国的农历七月十五,在他的力推下,有皇家出资的盛大法会,成为了重大的佛教节日,中国盂兰盆节。

在南北朝梁朝时期编写的《荆楚岁时记》里,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而这个汉化的解夏日和汉化的盂兰盆节,就重叠在一起了。

再说个冷知识,当代,扶桑,韩国,越南等国家的盂兰盆节时间都不一致。

唐朝则以道教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官方节日。

不过儒家通常是在这天祭祀先祖,是祭祀的灵魂,不是鬼。

僧人齐己在这天以眺望的方式,缅怀自己的父亲,实际本质上,他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既没有用佛教的盂兰盆方法,也没有提及道教的中元节。

我个人相信,他是不信那些鬼神的。

这也是很多正常的有知识的中国人的态度。相信,或者愿意相信灵魂,而非鬼神。

“时事何年定,吾生半时休。

僧居才解夏,边垒又防秋。

远水朝沧海,斜阳傍小楼。

西风吹画角,归思满扁舟。“” 宋 · 章甫《谩成》

这时代实在是不太平,我已经过了人生的一半。

山中僧人才解夏,又听到了边关在备战。

我眺望沧海远水,站立在斜阳之下。

听到秋风传来的军队的号角,我好想回家。

实际在诗词当中,解夏,被当作一个时间的代称,就是农历的七月十五。

而这个时期,是早秋,在章甫的时代,北方有辽国,常常武力犯边。

这不能不让他有所忧患。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戏曲传承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