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刚直播,S家就出手了,委托大S生前律师继续打官司摘要:“人都走了,官司还打吗?”8月25号一早,邓高静律师一条转发,把这句话顶到热搜。她没多说,只一句:熙媛的家人已经继续委托,案子照常开庭。没有煽情,没有哭墙,却把围观群众的好奇心按在地上摩擦——张家和汪家,到底还有什么账没算完。
“人都走了,官司还打吗?”8月25号一早,邓高静律师一条转发,把这句话顶到热搜。她没多说,只一句:熙媛的家人已经继续委托,案子照常开庭。没有煽情,没有哭墙,却把围观群众的好奇心按在地上摩擦——张家和汪家,到底还有什么账没算完。
很多人以为大S离世,战火就该熄了。毕竟之前告的是张兰直播里那些“影射”和“暗示”,主角缺席,剧情自然散场。可律师一句“继续代理”,像把冷灶重新点燃:S家并不想就此翻篇。有人说,这是替逝者讨个说法;也有人说,是豪门恩怨的新回合。无论哪种,官司的走向已经脱离了八卦范畴,成了法律教科书里那页“当事人死亡后诉讼是否终止”的活例子。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广州日报刚辟了“史上最严车检”的谣,标题大写加粗的“别信”还在朋友圈挂着。两件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被网友拿来并排截图:一边是律师提醒别传谣,一边是官媒提醒别传谣。一前一后,像两把剪刀,把公众情绪里那团“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毛线,咔嚓剪出整齐切口。于是评论区画风突变,从“支持大S”或“站汪小菲”的站队,变成“让子弹再飞会”的集体冷静。
冷静归冷静,好奇心还在挠墙。毕竟上一次张兰在直播间念律师函的样子,大家还记得清清楚楚:语速飞快,情绪饱满,像在念剧本杀线索卡。现在轮到S家出牌,却选了最安静的方式——让律师开口,而非家人哭诉。这一招避开了“消费逝者”的道德指控,又把球踢回法律场地。围观者再想看热闹,也得先学会读法条,门槛一下子抬高。
至于案子具体争什么,邓律师没细说,只留一句“庭审中的事实调查”。五个字,足够让想象力狂奔:是名誉,是财产,还是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旧约?没人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官司不会像综艺那样剪辑出“下一期更精彩”。它大概率枯燥、冗长,充斥着证据目录和法庭纪律,和吃瓜群众期待的“八点档”完全两码事。
偏偏越是这样,越有人愿意等。因为大家隐约感觉到,这不只是两家的私人恩怨,更像一面镜子:镜子这边,是“人走茶凉”的常识;镜子那边,是“人走账不烂”的例外。哪一种更贴近真实生活,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有人想起自己亲戚为了一套老房撕破脸,有人想起朋友被前合伙人告到破产——原来豪门和老百姓,打官司的流程长得差不多,都要交诉讼费,都要等排期,都要在调解室里磨到口干舌燥。
所以与其追问“到底谁对谁错”,不如把这场官司当成一次普法公开课。下次再刷到“某明星索赔一个亿”的标题,至少能先问一句:是侵权还是违约?管辖权在哪?诉讼时效过没过?这些问题不酷,却能在谣言扑过来时,给人一秒的迟疑。那一秒的迟疑,就是理性发芽的土壤。
至于张家和汪家,他们大概不会在意围观者学到了什么。他们只在意下一场开庭的日期,以及对方会不会突然提出新的证据。而屏幕外的我们,关掉直播,关掉热搜,明天还得挤地铁、还房贷、抢车位。那些看似遥远的官司,不过是提醒我们:在情绪和转发键之间,永远隔着一个叫“事实”的词。
来源:仙人掌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