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丁将的红色记忆(散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8:47 2

摘要: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市、县两级作协组织60余名作家、诗人,走进大丁将村,开展以“追随红色足迹,书写抗战精神”为主题的采风活动。作为活动参与者之一,我随采风团前往,用脚步丈量了大丁将这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村庄

大丁将的红色记忆(散文)

文/王世辉

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市、县两级作协组织60余名作家、诗人,走进大丁将村,开展以“追随红色足迹,书写抗战精神”为主题的采风活动。作为活动参与者之一,我随采风团前往,用脚步丈量了大丁将这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村庄的红色记忆。

大丁将地处豫北平原腹地,是滑县八里营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在明朝以前,这个村名叫丁厢。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明朝发生了三大征战,即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在朝鲜之役中,来自丁厢村的一大批兵丁作战勇敢,谋略过人,为征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为了表彰这些人的功勋,朝廷对他们一一封将,并改村名为“大丁将”,沿用至今。

因了历史的渊源,大丁将民风尚武,世世代代多有以骁勇善战而远近闻名之人。这是一种强劲的基因,根植于一个个大丁将人的生命中,生生不息,开着花,结着果,尤其在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年代里,这花开得更红艳,果也结得更丰硕,形成并留下的一串串红色记忆绵长久远,非时光所能折叠隐藏。

这红色记忆里,有大丁将民兵队的故事在激荡。

1942年,抗战进入最艰难的阶段。这年6月,滑县抗日民主政府五区区长田乃夫(解放后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受组织派遣,到敌占区大丁将村发动群众,组建了大丁将民兵队。他先到地下党员李俊立家里落脚,在李俊立协助下,逐步发展了李金聚、李国喜、李金镒、李书黑、孟照刚、袁常春、袁忠祥等民兵骨干,由李金聚担任民兵队队长,李国喜担任副队长。后李金聚调任区武装干事,由李国喜接任队长。此后,民兵队日益发展壮大,人员达到100余人,拥有六七十条枪支,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地方武装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民兵队杀敌寇,炸碉堡,伏击日伪军,攻拔敌人据点,破坏敌人的通讯线和交通运输线,策反伪军,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威名远扬,令敌伪闻风丧胆。据村里的老人们说,当时,驻军县城的日伪军外出活动,经过大丁将村时必绕道而行,县里每有重大战斗任务,也常常调遣大丁将民兵队参加。民兵队的故事一代代流传,至今仍使每一位大丁将人引以为傲。

这红色记忆里,有大丁将儿童团的故事在流传。

大丁将村组建了民兵队之后,又成立了儿童团。这些年龄幼小的孩子,像电影《鸡毛信》中的儿童一样,承担起站岗、放哨、查路条、送情报等重要任务。有一次,一份情报需要送到敌占区的黄琉璃村,任务交给了儿童团的李新宝和袁中广。他们虽只有十一二岁,但机智勇敢,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此前已多次顺利完成送情报的任务。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在平时用来装草的篮筐底部安了一个小竹管,把情报卷成卷儿塞进竹管,再用胶泥封住口,用草盖严,很难被发现。到了黄琉璃村边,见有两个伪军在路口站岗,俩孩子先是佯装割草,把篮筐装满后,说说笑笑地向村里走去。到村口被伪军喊住盘查,俩孩子对答如流,还没等伪军翻篮筐,就主动把草倒在地上,最终顺利进入村子完成了送情报的任务。类似的故事,或者各不相同的情节,太多太多了,难以尽述。这些故事在大丁将人的口耳之间流传着,越流传越生动。

这红色记忆,在大丁将的地道里不断延伸。

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抗战时期,大丁将人在村中修挖了繁密错杂、纵横交织的地道,形成了迷宫一样的地下网络。地道是人们与敌人周旋的重要战略设施,凭借着它,大丁将人进行隐蔽、转移和突袭,巧妙地与敌人展开斗争,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如今,大丁将地道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遗迹,已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要象征,大丁将村也在不断挖掘和利用这一红色资源,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地道背后的故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雄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传承,让红色记忆在大丁将的地道里延伸得更长更远。

这红色记忆,在大丁将的“红色道路一条街”上生动地彰显。

这是一条宽广而又笔直的街道。我对它赋予的解读是,宽广正如我们国家所走的红色道路,笔直正如我们国家所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街道两边的墙壁上,尽是生动的墙绘展示,有民兵队英勇抗击日寇的场景,也有展现村民们积极支援前线的画面,图文并茂,置身其间,我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进入了历史的鲜活册页。街道上还设有一些红色地标,如一口被保护起来的老井,这口老井是地道入口之一,为大丁将抗战作出了贡献。现在,“红色道路一条街”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不同身份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实地参观,与历史对话,与先辈对话,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大丁将的记忆是红色的,现实更是红色的。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人们齐心协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宝贵的财富,他们依托资源优势,多次举办红色记忆文化节等活动,通过精彩的文艺展演、生动的红色故事讲述及珍贵革命文物的展示,激励民众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村党支部书记袁兆义说,下一步,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将全力发展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舞台上,让大丁将村再现异彩。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袁宏先生等人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王世辉,笔名春风秋水,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清荷风新诗研究会特邀驻会诗人。诗作散见于《星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中国诗歌报》等,出版诗集《乡土滋味》、散文诗集《八面晞风》(合著)等。

来源:神州翰林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