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看“菏泽答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09:49 1

摘要:在制香工坊悠悠“馨香”里,在面塑艺人指尖灵动的面塑中,在大洋彼岸东明粮画的展台旁……菏泽非遗正以崭新姿态,讲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精彩故事。2024年,菏泽凭借创新思维,成功激活非遗生命力,交出一份亮眼的非遗传承答卷:3个案例入选首批山东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璐璐

在制香工坊悠悠“馨香”里,在面塑艺人指尖灵动的面塑中,在大洋彼岸东明粮画的展台旁……菏泽非遗正以崭新姿态,讲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精彩故事。2024年,菏泽凭借创新思维,成功激活非遗生命力,交出一份亮眼的非遗传承答卷:3个案例入选首批山东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15个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菏泽非遗项目走出国门,迈向国际舞台……

产业振兴:让非遗技艺化作富民“金钥匙”

近年来,菏泽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让千年非遗“活”在当下、走向世界。众多古老的菏泽非遗技艺,正在这片热土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仅引领了文旅融合发展,还成为青年人追捧的新时尚。

作为文化大市,菏泽始终致力于挖掘菏泽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非遗项目发展,为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尤其是近两年来,全市手造企业、非遗工坊蓬勃兴起,让“老手艺”逐步成为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为村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牡丹系列香牌和手串,采用古法香料配方,纯手工制作。”3月25日,在单县郭村镇吴三庙村的制香工坊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吴氏制香传承人吴苹,向直播间的网友介绍新研发的牡丹系列产品。

吴氏制香历史底蕴深厚,吴苹的先祖吴敬是宫廷制香人,元朝末年从开封迁至三庙村,制香技艺随之传承下来。近年来,吴苹创新打造“非遗工坊+农户+电商”模式,将祖传古法制香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巧妙融入菏泽牡丹文化元素,带动周边近20个自然村,形成了香料种植、原料加工、成品制作的完整产业链,拉动周边30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同时,吴苹把部分香品制作工序分解为可居家操作的任务,为乡亲们提供了“不出村”“不出门”的就业增收岗位。近年来,吴苹借助直播,将小村落的制香产品卖到全国、远销国外。2024年,仅线上销售额就突破3000万元。

2024年,吴氏非遗传承制香案例,连同牡丹区“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公司+农户+互联网”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案例,一同被列入首批山东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近几年,菏泽以非遗活态传承为着力点,构建起“工坊筑基、产业赋能、数字驱动”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菏泽报业全媒记者从市文旅局获悉,截至目前,新培育市级非遗工坊20家,全市现有省级、市级、县级非遗工坊分别为4家、68家、137家,初步形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联动网络,逐步实现非遗老手艺“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出海”:让世界读懂“牡丹语言”

文明因交流而更加绚烂多姿。2024年,菏泽非遗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频繁登上国际舞台。

去年3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旧金山,东明粮画制作技艺作为山东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美美与共 好客山东”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传承人韩国瑞精心准备了粮画手工体验环节,宾客们被新奇有趣的粮画深深吸引,纷纷体验制作;去年10月,在山东省“好品山东”新加坡展示会上,东明粮画、草制工艺品、琵琶语马面裙等众多菏泽非遗项目精彩亮相。这些精美的展品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他们纷纷驻足欣赏、咨询,极大地提升了这些非遗项目的知名度,让菏泽非遗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2024年,在中保建交75周年之际,菏泽市代表团赴保加利亚,举办了“花语菏泽・共赏芳华”非遗产品展、“牡丹遇上玫瑰”画作展及书画剪纸体验工坊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近年来,菏泽通过多维传播激活非遗资源,这不仅是守护地方文脉的精神纽带,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年轻化表达、数字化传播、场景化体验,非遗从历史深处走进现代生活,让菏泽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时代语言,既增强了地域文化自信,又使千年技艺真正成为凝聚城乡、对话世界的文化名片。

2024年,菏泽以多维立体化宣传矩阵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构建“线上+线下+跨界融合”的全方位传播体系。在国家级平台展示方面,精选鲁西南鼓吹乐、孔楼杂技等精品项目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借助主流媒体扩大文化影响力;在节庆传播维度,借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策划213场非遗实践活动,覆盖200万人次,创新开展“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使菏泽文化旅游官方账号在全省抖音、快手平台官方账号播放量排名进入前10,为人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知识盛宴,营造出欢乐、祥和、喜庆的中国年氛围;在遗产日主题推广中,打造集非遗购物节、研学课堂、曲艺展演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体验场景,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在数字化创新领域,依托山东网络视听大会设立非遗潮流市集,同步发布非遗电子地图与宣传片,构建“可视化+互动化”传播新范式。

构建传统媒体权威发声、新媒体矩阵传播、节庆活动场景化体验、数字平台创新赋能的立体传播网络,既激活了非遗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又实现了传统文化IP的时尚化转型,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薪火相传:让更多力量接棒千年技艺

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那么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

“刻这个地方时,要通过手腕的感觉来控制力度!”3月26日,在菏泽职业学院每周三的非遗选修课上,曹州刻瓷非遗课堂上叮叮当当的刻瓷声在教室内回荡,信息工程学院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学生陶怡媛和十几位同学,正运用学到的刻瓷手法专注创作。“在学校接触到曹州刻瓷,我对菏泽的非遗文化有了深刻体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门课。”陶怡媛告诉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下学期她和几位同学打算学习面塑,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她们,希望更多地了解、接触菏泽的非遗项目。

近年来,菏泽职业学院通过搭建非遗传承平台、建设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并建成集非遗文化长廊、手造文化展示区、研学区、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创产品区、手造产品直播区于一体的展示体验中心,为传统文化走近青年、融入青年生活注入新活力。

2024年,菏泽职业学院开设“曹州面人”“黄河泥塑”等8门非遗选修课,聘请陈素景、马宪荣等27位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通过大师工作室和研学课堂,让青年学子在捏塑面团、绘制年画的过程中领悟菏泽非遗文化。学生们不仅学习技艺,更以现代设计思维赋予非遗传统手造新生命,实现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活校园”的跨越。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老一辈把手艺传下来了,我也要继续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一直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曹州面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素景介绍,截至目前,跟她学艺的达200多人,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外地城市,既有退休老人,也有刚毕业的青年和在校生。

为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门古老技艺,陈素景还把创作舞台搬到校园、文化馆等地,让面塑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从田间作坊到国际舞台,从师徒相授到数字传承,菏泽正以非遗为梭,编织出一条贯通古今、连接世界的文化经纬。接下来,菏泽将坚持系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抓实抓好保护提升、人才培育、助力消费、业态融合、传播普及等五项重点任务,强化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进一步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组织开展非遗市集、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美食”“非遗+文创”等融合点,推进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非遗融入生产生活的良好态势,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来源:牡丹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