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一则“东北夫妇在淮安投资200万开烧烤店,三个月血本无归”的新闻引爆全网。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因房东疑似“合同陷阱”、官方“删视频才处理”的态度,以及一段关键录音的曝光,演变为一场关于地方营商环境与法治建设的全民讨论。
2025年3月,一则“东北夫妇在淮安投资200万开烧烤店,三个月血本无归”的新闻引爆全网。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因房东疑似“合同陷阱”、官方“删视频才处理”的态度,以及一段关键录音的曝光,演变为一场关于地方营商环境与法治建设的全民讨论。
创业梦碎:从红火开业到“停电围城”
东北夫妇带着200万元积蓄南下淮安,租下淮海第一城一处409平方米的商铺,加盟开设东北风味烧烤店。凭借网红效应和正宗口味,试营业期间日均客流超预期,甚至吸引回头客。然而,生意刚有起色,店铺便频繁遭遇停水停电,最严重时一晚上停电三次。停电导致油烟无法排出,顾客在烟雾中用餐,客流迅速流失。房东以“电路老化”为由拒绝维修,中介公司亦置之不理。更令人心惊的是,该商铺过去五年已更换8个租户,最短经营期仅十个月,均因类似问题倒闭。
合同陷阱:天价违约金与“删视频换解决”
纠纷的核心是一份“五年不可退租”的合同。条款规定:若租户提前退租或转让,需每日支付400元违约金,累计高达数十万元;押金5万元不退,电费需租户自行承担。当夫妇试图维权时,却收到匿名威胁电话,对方精准报出个人信息并警告“别再发声”。迫于压力,他们连夜逃离淮安,留下“不求对错,只求放过”的悲鸣。更引发争议的是,当地部门要求当事人“删除所有视频并停止直播”后才介入调解,最终以退还4万元押金和3650元电费达成和解,但要求夫妇删除网络视频并发布澄清声明。
录音曝光:房东被指“惯犯”与监管缺位
事件反转来自一段录音。录音中,有知情者称涉事房东“专坑外地创业者”,通过“签长约—制造经营障碍—吞没押金违约金”的模式牟利,且“当地管不了”。周边商户证实,该店装修投入确近200万(硬装每平2300元、加盟费30万),初期生意火爆,但因停电直接崩盘。尽管夫妇公开会员退费记录自证清白,仍遭部分网友质疑“炒作引流”,而淮安文旅关闭评论区、公安部门沉默以对的态度,进一步激化舆论。
和解之后:四个未解之谜与营商之困
尽管事件以“和解”告终,四大疑团仍悬而未决:
·停电真相:是电路老化还是人为制造障碍?若系房东恶意,为何未能追责?
·合同合法性:天价违约金是否违反《民法典》公平原则?为何多次纠纷未引起监管重视?
·威胁电话来源:谁在阻止当事人维权?背后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营商环境修复:淮安文旅关闭评论区的“鸵鸟策略”,能否挽回投资者信心?
这场风波暴露出中小投资者异地创业的“系统性风险”:合同陷阱、举证困难、维权成本高企。而地方部门“舆论倒逼才处理”的被动姿态,更凸显基层治理与法治建设的短板。正如网友所言:“法治的阳光下,不应有创业者流泪奔跑的身影。”淮安乃至全国,亟需从完善合同备案、严惩恶意违约、提升执法透明度入手,真正筑起营商环境的“防护网”。
结语
东北夫妇的遭遇绝非个案,而是中小投资者艰难求存的缩影。当“删视频”成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合同陷阱”沦为惯常生意经,受损的不仅是个人财富,更是一个城市的公信力与未来。淮安能否以此次风波为镜,重构开放、公平、法治的营商环境?答案,需要行动而非沉默。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