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鼻出血的医学定义:是指血液从鼻腔黏膜血管破裂流出的现象,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鼻出血的医学定义:是指血液从鼻腔黏膜血管破裂流出的现象,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终生患病率约为60%,但仅6%~10%的病例需要医疗干预。约90%~95%的出血源于前鼻腔的Kiesselbach区(即Little区)。
该区域由颈内、外动脉的次级分支供血,称为前鼻出血。后鼻出血仅占5%~10%,源于鼻腔后部血管。值得注意的是,约70%的鼻出血为自发性,无明显诱因。
一
出血原因大起底
1
训练创伤
战术匍匐、枪械碰撞、意外摔倒 → 鼻中隔前下部“Little’s 区” 黏膜破损(黄金出血点)。
2
环境暴击
●冬:暖气干燥→ 黏膜干裂。
● 夏:烈日暴晒+出汗→ 鼻腔脱水。
● 春季过敏季:频繁喷嚏→ 黏膜反复损伤。
● 不良习惯:挖鼻、用力擤鼻、过度擦拭汗渍 → 脆弱血管破裂。
3
全身预警(需重点监控)
● 高血压:剧烈运动→血压骤升→后鼻孔隐蔽大出血。
● 凝血异常:抗凝药 / 血液病→出血难止。
二
把握黄金止血窗口
(一)
轻度出血
(≤50ml:滴血/渗血)
01
|体位控制
● 动作:立即停止训练,取坐位,身体略前倾(约与地面呈45°,类似低头看手机角度)。
● 关键:严禁仰头!仰头会使血液倒灌至咽喉,可能引发呛咳、误吸甚至窒息。
02
|压迫止血
● 手法:用拇指和食指捏紧双侧鼻翼(若单侧出血,仅压患侧),指腹需覆盖鼻中隔前下部“Little’s区”。
● 时长:持续按压10~15分钟,中途切勿松手查看(频繁松开会破坏血凝块)。
● 呼吸:压迫时张口呼吸,避免憋气增加鼻腔压力。
03
|冷敷辅助
● 部位:用毛巾包裹冰袋,同时敷于鼻梁(直接收缩血管)和后颈部(降低颈动脉血流压力)。
● 时长:每次15分钟,间隔5分钟后可重复,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04
|简易填塞(无冰袋)
● 材料:浸过凉水的无菌棉球或纱布条(禁止用卫生纸!非无菌易感染)。
● 操作:轻轻填塞出血侧鼻腔,保留30分钟至1小时后取出。
(二)
中度出血
(50~200ml:血流较快/反复)
01
|专业处置
● 用药:呼叫医护人员使用0.01%~0.02% 肾上腺素纱布填塞(纱布需浸透药液后挤至半干)。
● 原理: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快速止血,适用于出血速度较快的场景。
02
|持续监测
● 频率:每30分钟检查纱布渗血情况,观察是否有血液从后鼻孔流向咽部。
● 禁忌:禁止患者吞咽血液(以免误判真实出血量),需吐至指定容器。
● 指标:密切观察面色(是否苍白)、脉搏(是否细速)等生命体征。
03
|填塞处理
● 时长:单侧填塞保留24~48小时,双侧填塞需在48小时内取出。
● 取出:取出前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粘连,必要时涂抹红霉素眼膏预防感染。
04
|活动限制
止血后2天内严禁跑跳、负重等高强度运动,防止血压波动引发二次出血。
(三)
重度出血
(≥200ml:口鼻喷血/休克)
01
|现场急救
● 粗纱布填塞:用干净纱布粗略填塞鼻腔(无需追求严密性,争取止血时间)。
● 体位: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15°~30°(增加脑部供血),禁止站立或坐起。
02
|休克识别
● 典型症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速(>100次/分)、收缩压<80mmHg。
● 处置:立即启动后送程序,通知军医携带急救设备接应。
03
|后送监测
● 途中任务:持续监测呼吸、意识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
● 禁忌:避免颠簸晃动,尽量平稳转运。
三
训练前防护
给鼻腔“上保险”
① 赛前准备:打造黏膜“防护盾”。
冬季:生理盐水喷雾+凡士林→防干燥开裂。
夏季:保湿喷雾+及时补水→对抗脱水。
② 装备检查:头盔/护具牢固→防鼻部碰撞。
③ 过敏战友:训练前鼻喷激素→减轻炎症。
四
战场救护要点
● 快速转移:3分钟内带离训练区→阴凉通风处。
● 心理疏导:“别紧张,张口呼吸!”→防情绪性血压升高。
● 精准汇报:“出血量约50ml,喷射状,伴头晕”→助军医判断。
五
牢记“三要三不要”口诀
三要
✔要坐直前倾,不要仰头。
✔要捏紧鼻翼(压对位置),不要压鼻梁。
✔要冷敷鼻梁+后颈,不要冰块直接贴皮肤。
三不要
❌不要用卫生纸填塞。
❌不要频繁松手查看。
❌出血超20分钟不要拖,立即就医!
注:文章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预防保健科
刘引 何莹 刘雪梅 徐莉 宫海燕
来源:健康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