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在充分尊重民意、遵循自然肌理基础上,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深度融合,乡风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在充分尊重民意、遵循自然肌理基础上,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深度融合,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提振乡风文明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01
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具有良好工作基础
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需求,深入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强化主流思想引领。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110个中心、1274个所、20897个站,深入开展大众化分众化理论宣传,全省64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开设“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等专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皋市打造“文明有理”示范宣讲点,徐州市贾汪区创优“理”响贾汪品牌,组织“讲、演、问”基层巡演,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创新开展“春风润心”“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品牌活动,唱响文明实践“四季歌”,提升群众参与度、满意度。围绕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活动,“村晚”、年货大集、非遗体验等深受群众欢迎。太仓市创新文明实践“因时制宜”模式,秉持错时、延时、随时的为民服务理念,年均开展“星光课堂、周末学堂”4000余场。
淳化乡风民风家风。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2024年全省推选“三农”领域“中国好人”16人。实施道德讲堂赋能,全省建成各类道德讲堂4万多个。集中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征集推广两批、62个移风易俗优秀案例。泰兴市推行“佤家文明存折”积分制管理,引导农村群众争当文明户。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实施文艺服务基层“五大行动”,每年组织“送戏下乡”2.5万场。全省乡镇影院数量达411家、覆盖率为38%,2024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万余场,新片占比达66%。张家港市开展文明百村欢乐行“村村演”、广场文艺“周周演”活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打造神农广场、百姓大舞台等阵地,将文化服务搬到群众身边。
促进城乡文明融合。发挥文明城市创建“龙头作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帮助结对村建设公共设施、打造美丽乡村、培育文明乡风。以“阅读,助力城乡文明融合”为主题,2024年累计开展新时代乡村主题阅读推广活动13万余场。
02
探索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有效路径
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拓展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水平。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行动。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民接受习惯,分层分类编写宣讲提纲,建好“文字+音视频”的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资料库。实施“思想进乡村、理论入农户”行动,开展分众化、具象化、嵌入式、互动式理论宣讲。建好用好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童心港湾等便民设施,在服务群众中做好思想引领。
推进农民现代文明素质培育提升行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注重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深化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推选活动。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建设行动,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组织“厚德·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支持乡村设立非遗工坊,让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振行动。持续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出一批优秀的“三农”题材影视剧、戏剧曲艺和网络视听节目。创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模式,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实施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广泛开展“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引导基层开展“村晚”“村BA”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
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入推进婚丧习俗改革,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做法,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开展议事协商、邻里互助和道德评议。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设置喜庆堂、新风堂等场所,为村民提供司仪、宴席等便利服务。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行动。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增加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有效供给。推进数字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建设,打造省级宣传思想文化服务资源下沉基层、直达站所的“中央厨房”。加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建的力度,促进城乡文明程度整体提升。
03
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经验启示
全省各地着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聚焦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也为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实践经验。
党的领导是关键。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配齐建强村党组织书记,提升他们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是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关键所在。
群众参与是根本。文明乡风建设对象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组织技术培训、提供致富信息、传播科学知识、改善公共服务、丰富文化生活等,与开展文明乡风建设活动有机结合,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平台,使群众在参与中提升思想境界,共建共享文明。
因地制宜是策略。苏南与苏中、苏北地区的农村差异较大,重点中心村镇与一般村镇、城郊接合部村镇与纯农业村镇、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村落,在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不尽相同,注重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和趋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文明乡风建设路子。
城乡互促是路径。坚持城乡统筹、点面结合,注重发挥城市优势,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同时,注重发挥农村优势,充分挖掘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新市民、进城务工人员文明素质教育,推动城乡文明一体发展、互促共进。
来源:群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