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是的。研究发现,当别人的快乐与个人奖励持续相伴时,大脑就会开始对他们的快乐感到欣慰——从而增强同理心。
问:同理心可以通过情感奖励来学习吗?
答:是的。研究发现,当别人的快乐与个人奖励持续相伴时,大脑就会开始对他们的快乐感到欣慰——从而增强同理心。
问:即使没有持续的奖励,习得的同理心还能持续吗?
答:会的。即使奖励停止后,参与者仍然会继续对角色表现出同理心。
问:这会如何影响行为?
答:参与者不仅报告了更强烈的情感纽带,而且做出了更多无私的决定,比如选择角色喜欢的礼物,即使为此付出个人代价。
摘要:同理心并非天生,它可以通过将他人的快乐与个人奖励联系起来进行训练。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观察了一位人物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时刻,并将其与自身奖励的得失进行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获得与角色积极体验相符的奖励的人开始感受到更多的同理心,并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即使这些奖励消失了,情感学习依然存在,塑造着人们的感受和行为。
关键事实:
情绪调节:将快乐与奖励联系起来会增加对该人的同情。
持久影响:即使奖励取消后,同理心仍然存在。
行为影响:参与者做出利他选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资料来源:南加州大学
当你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满足时,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把他们当成自己喜欢的人。
这是南加州大学多恩西夫文理学院心理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得出的令人惊讶的结论:同理心不仅仅是一种固定的特质——它是可以培养的。
在《心理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 ,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开始更加关心某人,并不是因为共同的经历或价值观,而是因为那个人的快乐在情感上与个人回报联系在一起。
这种效应微妙却意义非凡,即使没有奖励也能持续下去。“这是对巴甫洛夫经典实验的社会性诠释,”心理学助理教授莱奥·哈克尔(Leor Hackel)说道。
“就像狗在铃声发出食物信号时会分泌唾液一样,我们的大脑也可能学会在别人开心时感到高兴。”
研究对象被展示一些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旨在“训练”他们产生同理心。(图片:Fiverr 提供)
为了验证该理论,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参与者观察卡通人物每天经历的起起落落,比如和狗玩耍或从自行车上摔下来。
每个场景结束后,参与者都会看到屏幕上的数字上升或下降,代表他们个人的收获或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断从角色的快乐时刻中获益的人开始将角色的情绪与奖励联系起来。
之后,当看到涉及同一角色的新场景时,这些参与者报告了更强烈的共情感受,即使没有奖励。他们在看到该角色的积极情绪时也会更加努力地去获得奖励,这表明情感联系具有激励作用。
在最后一个实验中,参与者为角色挑选了数字礼品卡,并了解角色会喜欢或不喜欢哪些。有时,选择角色喜欢的礼物会降低参与者的总分。
即便如此,那些已经学会将角色的快乐与奖励联系起来的人更有可能优先考虑角色的偏好 - 或者在做出其他选择之前犹豫更长时间 - 即使这意味着失去分数。
结果表明,情绪学习不仅塑造了参与者的感受,还塑造了他们的行为。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理心往往在合作的环境中滋生——比如课堂、家庭或团队——因为在这种环境中,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会惠及所有人。而在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中,别人的得失意味着你的损失,这种情感纽带可能更难形成。
南加州大学多恩西夫文理学院心理学博士生、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张毅表示:“了解人们如何形成情感纽带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以更像人类的方式做出反应的人工智能。”
“但它也提醒我们,同理心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如何塑造它。”
总结:
奖励与心理状态的关联塑造了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
重视他人的福祉是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的一个基本方面。人们是如何培养这种价值观的
联想学习理论表明,人们可以将微笑等社交暗示与个人奖励联系起来,因此当其他人茁壮成长时,他们也会感觉良好。
然而,人们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福祉的普遍关心,而不管存在的具体暗示是什么。
我们认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可以让人们将奖励与他人的抽象心理状态直接联系起来,了解到他人的幸福可以预测他们自己的奖励。
在 CloudResearch 招募的 1,500 名美国成年人的四项在线实验中,参与者的金钱结果与目标的心理状态一致或不一致地预测。
经历过一致性学习的参与者表示,在新情境中对目标对象产生了更多的共情感受。心理状态所赋予的价值观进一步影响了参与者的亲社会选择。
这些结果证明了抽象心理状态的联想学习如何产生普遍的同理心并影响道德行为。
来源:健康与快乐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