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月20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了“红旗渠号”列车,这一举措结束了河南林州长期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据郑州局集团公司介绍,列车的常态化运行直接促进了沿线红色培训、研学及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开通至今,累计开行超过870趟,运送旅客45.2万人次
2023年1月20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了“红旗渠号”列车,这一举措结束了河南林州长期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据郑州局集团公司介绍,列车的常态化运行直接促进了沿线红色培训、研学及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开通至今,累计开行超过870趟,运送旅客45.2万人次,这些数字反映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列车每周五、六、日实行“朝发夕归”模式,从郑州站出发,经停新乡、鹤壁等地,最终抵达红旗渠站。全程231公里,耗时约2小时48分钟。这种安排极大方便了短期游客,尤其是红色研学群体。林州市交通部门配合开通了公交旅游专线,实现从车站到景区的无缝接驳,提升了整体体验。暑运期间增开了另一对列车,进一步优化了运力。
对于在郑州工作的林州人来说,这列车改变了出行方式。以前开车需要3个半小时,费用近600元,现在火车往返仅75元,时间缩短至2小时多。省时省钱又省心,这种实际效益凸显了铁路服务的民生价值。列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现代与历史的纽带。
乘务团队在服务中融入红色元素,针对线路经过煤运隧道易积灰的问题,工作人员及时清理车厢,保持环境整洁。车上设置便民服务箱和母婴室,满足多样化需求。列车员自编快板节目,组织红歌互动,让旅途变为移动课堂。据一位列车员回忆,曾有90多岁旅客携三代人专程从广西来访,只为亲眼见证红旗渠工程,这种精神传承令人印象深刻。
红旗渠站作为瓦日铁路上的三等站,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从货运站转型为客货一体站,新增电梯、无障碍设施等,优化了旅客流线。站长毕福兴表示,车站旨在成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播窗口,为此创建了“红旗使者”服务品牌,收集旅客反馈以改进细节。截至目前,该站服务旅客9.4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3800人次,体现了其枢纽作用。
红色旅游的升温并非偶然,而是基础设施与文化需求协同的结果。红旗渠本身作为历史纪念碑,吸引着全国游客,而铁路的介入缩短了时空距离,放大了教育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发展仍需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精神内核的纯粹性。列车和车站的服务升级,反映了公共服务领域的进步,但其长期效益还需持续观察。
从更广视角看,交通网络的完善往往能激活偏远地区的潜力。林州的案例表明,投资基础设施不仅带来经济回报,还强化文化认同。未来,如果更多地区复制这种模式,或可推动红色旅游的均衡发展。然而,挑战在于如何维持服务质量与客流增长之间的平衡,这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调节的双重努力。
来源:敏岚的日常